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吕洋
[导读] 高校要明确教育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创新教育方法,社会和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摘要:高校要明确教育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创新教育方法,社会和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死亡教育的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了解死亡实质、探寻生命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原因分析;路径
  
1.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有学者致力于死亡学、死亡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有学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的相关课程,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但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死亡教育推行起来困难重重。为推进我国高校的死亡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发挥其时效性,就要看到我国在相关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死亡教育的因素,从而破除荆棘,实现高校死亡教育的推广。
1.1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取得的成就
         根据不同时期我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我国对死亡学及死亡教育的研究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20世纪20年代初到三十年代的借鉴引进阶段,这一时期以引进和翻译国外的相关著作为主。其次,是“五四运动”之后从史学、民俗学和考古学角度对丧葬习俗进行研究的阶段。最后,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引入外国经典,更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从医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探进行探究。天津医科大学于1988年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时也提出了“死亡教育”这一重要课题,书写了我国当代死亡教育的全新篇章。时至今日,我国关于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日趋丰富,为死亡教育的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撑。
 1.2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死亡”是人们不愿启齿甚至避讳的话题,在这种对待“死亡”三缄其口的大环境之下,多数大学生对死亡的认知之能在丧亲之恸等个人经历或网络新闻等间接信息当中自己习得,而从未接受过科学的死亡教育,于是造成了对于生死认识模糊,行为欠缺理性的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铸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大学生死亡教育覆盖面小发展缓慢,我国在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反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除了港澳台之外,高校的死亡教育仅仅局限于广东省和吉林省的少数高校,死亡教育尚未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并且多数是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是应职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虽然学术界对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却发展缓慢,鲜有突破。
         大学生死亡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我国的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死亡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多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关于死亡的相关知识,但单纯的说教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
2.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影响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问题既受长期以来我国生死观的历史影响,同时也是多方因素复杂叠加的结果。
2.1我国传统生死观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辨,古代的许多生死观念在当今看来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也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误导着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古人思考生死却忽视个体对死亡的感受,虽有人不畏死亡甚至舍生取义,但是,参透生死之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对死亡的恐惧之情、对亲人逝去的悲痛之情长期被压抑,得不到疏导和释放,长期以来便形成了谈死色变忌讳回避的传统。
2.2学校对死亡教育的忽视
         一方面,中小学死亡教育的断档加大了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困难。近些年来,我国虽然极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使中小学仍然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的生死观的培养,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即便有学校创造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但也因方式方法欠妥而受到家长的担忧和社会的质疑。
         另一方面,高校对死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最近几年虽然开始逐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自杀等严重的问题,但多数高校尚未认识到开展死亡教育对于降低学生自杀率、激发学生生活热情的作用,这直接阻碍了死亡教育进入高校教学的进程。
2.3社会中错误信息的蒙蔽
         自古以来我国对“死”的表述十分隐晦,并且根据身份地位不同措辞也不同,例如皇帝用“驾崩”公卿用“薨”百姓用“卒”等等,当今时代中国人依旧避免直接提及“死亡”多用“与世长辞”“寿终正寝”“过世”、“去世”、“走了”等取代,这种避讳的传统给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既无法看清死亡的真容,也不敢去触碰死亡的实质。
         2.4家长讳莫如深的态度
         家长对于死亡含糊其辞的解释,令孩子无法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真正领会死亡的实质,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之后发现死亡并非当年父母解释的那样,很有可能对死亡产生误解,形成错误的生死观。家长对孩子死亡认知的误导不仅不利于削弱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为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埋下了心理障碍。
3.我国实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路径
         我国开展大学生死亡教育既要破除出传统生死观的禁锢,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死亡教育,从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育方法、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推进,实现死亡教育的顺利实施。  
3.1学校引导开展死亡教育
         学校是开展死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国高校要尽快填补死亡教育的空白,制定目标体系、开设相关课程、优化教育方法,推进死亡教育的发展。
3.1.1制定目标体系,明确死亡教育价值导向
         高校开展死亡教育要明确开设死亡教育的目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价值观念正是对死亡教育价值内核的最好诠释,死亡教育要将这一价值内核贯穿始终,明确通过死亡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在认知上正确理解死亡及其实质;在情感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在意志上不畏挫折直面人生;在信念上树立人生理想矢志不渝;在行为上学会对临终者的关怀和照顾,珍惜生命,不挥霍时光,实现人生价值。
3.1.2开设相关课程,丰富死亡教育内容系统  
         课程体系上,要阶梯式递进。由于我国的死亡教育存在着中小学断档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并未接受过专门的死亡教育,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应当遵循教育的规律,要兼顾持续性和渐进性。
         教学内容上,要本土化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死亡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均已相对成熟,我国开展死亡教育要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开设相关课程。
3.1.3创新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可接受度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死亡教育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因素,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既不至于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传授的过程中,要避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可以结合案例、故事丰富课堂内容,通过提问、研讨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入殓师等相关电影或纪录片的赏析。其次,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提高对死亡的认识。
         3.2社会推动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要净化社会环境。我国谈死色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中华文化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得到扭转,要让人们畅谈生死、直面死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确实需要改善。
         其次,要优化家庭氛围。家长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不要令自己的情绪波动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把握时机,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吴兴勇,论死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余德慧,石佳仪,生死学十四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