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书中说:“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性: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
我细细思考,确实如此,记得参加工作时,所在学校是乡镇小学,我任教的是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三个年级,五个班的美术教学。我依然记得,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听着他们蹩脚的普通话,看着他们写得歪歪扭扭的生字,感受着他们读着的满是乡音的课文;我不会忘记,第一次提问五年级的学生,美术中最基本的三原色时,孩子们满是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不敢相信,这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我不会忘记,第一次看到五年级学生的“图画”——幼稚而简单的画,像是幼稚的孩童在信手涂鸦,从幼儿园就画着却没有任何变化,丝毫没有五年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美术素养,我愕然了,他们比起城市的同龄孩子距离竟是那么遥远。
孩子们有太多的断层,我慢慢地给他们补,三年级了,有那么多的孩子连最基本的拼音都会写错,第一次听写,仅十几个生字,班级44个同学只有不足一半同学写对,我焦急的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怯懦的眼神,我慢慢的平静了,手把手教孩子们写每个不会写的字,教每个不会的拼音。美术课上,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听说过的美术常识,我慢慢补,冷色,暖色,三原色,三间色,邻近色,对比色,拿颜色作比较,举例子,做抢答,我绞尽脑汁,让课堂更生动,只要他们能学会,能用好,我真想把自己的所学都教给他们,等到每个学生都听懂的时候,我早已嗓音沙哑,说不出话。
孩子们的基础不好,没有起码的美术素养,国画兴趣小组的设立,更需要孩子们静心感受,怎么能让第一次接触国画的农村孩子们坐得住,培养他们对国画的兴趣,慢慢感受到进步,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
对选什么作为兴趣小组的内容着实让我费了不少脑筋,“写意动物”是孩子们陌生的画法,孩子们对国画好奇,兴奋,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毛笔墨汁,我一次次手把手的教孩子们拿笔,一笔笔教孩子区分墨色,也不记得多少次孩子们把墨抹在我的身上,手上。虽然不时的嘱咐,但孩子们还会不小心把墨汁蹭到桌子上,洒在地上,而我总会在孩子们下课后留下来,把桌子、地面一点点擦干净。看到孩子们开始简单稚拙的线条,慢慢地富有了变化,稚拙的作品有了一点进步,原来黝黑的纸面上透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再到最后能够画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孩子们特别的欣喜,而我看着孩子们开心骄傲的表情,我更感觉幸福和甜蜜。
为扩展学生的眼界,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我有效使用电教手段,并尽量探索新颖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年级情况,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方式。将刮画、树叶画,引入一年级课堂,京剧脸谱欣赏引入三年级课堂,将复古画,衍纸画,引入四年级课堂。上课时让孩子画的内容我会鼓励孩子们动脑筋,发挥想象力,设计课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只要是布置孩子们做的,我都会提前做,或者和孩子们一起做,制作纸花,会动的小纸人,有趣的包装礼品,有着奇妙创意的鞋子,各式各样的电话,会转的风车......有时也感觉很疲惫,但看着孩子们高兴地完成作品,骄傲地举起展示给我和同学们看,当孩子们扬起笑脸天真的问我,“老师为什么每星期只有两节美术?”我的辛苦顿时烟消云散。
教室里办公室到处都是孩子们的小作品,装饰有趣的名字,漂亮可爱的小手帕班主任们鼓励孩子们贴在教室外的宣传墙上,为鼓励孩子们上课表现的更好,孩子们的作品我随时给拍照,并且传到博客里,展示在家长会上,让孩子们感觉自己特别了不起。
孩子们欣喜地发现,自己时常会有精彩的发言,感情真挚的朗读,创意十足的作业。当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用心画的美术作品,被我精心设计展示在美术教室里,看着孩子们欢喜雀跃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高兴,再多的辛苦,也化为心中的那份甜蜜,一切的付出是如此的心甘情愿。
崇台九层,起于垒土。教师扎实细腻的教学,才能为学生建起坚实的万丈高楼。我愿把自己的激情和汗水挥洒在讲台,用我的辛勤和付出,给孩子们筑起知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