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特殊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残疾学生的工作,与普通学校一样都是按照班级组织学生活动的,特殊教育班级学生数国家规定为每班15人以下,但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培智班级学生人数均在15人及以上,并且,班内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差异大,那么,面对这样的的现实情况,该如何做好培智班主任工作呢?笔者将从安全教育管理、班级常规管理、家校合作三个方面,对如何做培智生班主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培智班主任;安全教育管理;班级常规管理;家校合作
一、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前教育部长袁贵仁说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强调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生命的存在是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了生命,其它一切将无从谈起。其实,无论是在普校还是特校,安全教育应该永远排在第一位。在特殊学校,特殊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更应该值得全面重视,我们的特殊儿童本身存在缺陷,如果因为意外二次受到伤害,这对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对于培智班主任来说,如何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呢?
我认为,首先要为特殊儿童创设一个安全的空间,平时要注意观察教室、校园、操场、宿舍等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的场所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清除不良隐患,如果班主任没有能力清除的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之以渔,给学生持续灌输安全意识,上好安全教育课,教给学生必要的安全技能,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学生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对于普通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例如,上课时间他们能坐在自己位置上不乱跑,认真学习;下课了,能自己如厕;做操时能听指令排好队,做早操……但是这些学校常规对于我们的特殊孩子来说,则需要进行反复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
1、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应建立明确班级规章制度。在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制定的内容要合情合理。例如,一年级新生无上下课概念,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依旧我行我素,跑来跑去,那么“上课回教室坐好”,就可以作为班级规章制度来制定,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上课都能回教室坐好了,此项内容即可不用再列为班级常规训练的内容了。除此之外,班级常规的制定还应该便操作、能观察、简单明了。例如,学生下课时总是跑来跑去,不上厕所,等到上课时又要求去上厕所,班规可以制定为“下课要去上厕所”,一目了然,让学生抓住重点,避免出现冗长复杂的句子。类似的句子还有“吃饭之前要洗手”、“放学之后要排队”“打饭要排队”等。
2、执行班级常规
(1)天天坚持,不断重复。常规训练贵在坚持,要每天练习,从而成为较为固定的模式以后,自然而然便成为习惯。例如,一年级时,我训练班内学生上课之前要“师生问好”,一开始,学生因为刚入学,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完全不能理解,上课之前喊“起立”时,学生都不能站起来,刚拉一位同学站起来,另一位同学又坐下了,但是我仍然坚持每天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一个月之后,班级内有一名同学能听到口令主动站起来,其他同学还不能站起来,到现在他们已经八年级,听到“起立”的口令以后,全都能站起来,并与老师相互问好。
(2)奖惩要分明。对于学生表现出现良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进行奖励,对于问题行为,要及时进行矫正。奖惩在学生良好行为建立,不良行为克服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们执行奖惩制度时,一定要针对事实,严格办理。例如:在平时做早操时,学生是一定要排好队做操的,对于能整齐排队做操的同学,每一个同学奖励一片牛奶片吃,而没有排队做操的同学就不予奖励,但是有些同学在没有得到牛奶片的情况下就会哭闹、发脾气等,不管他怎样去闹,都不要给,否则,班级常规训练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不但没有训练出好的行为,还会养成不良行为。
三、建立家校合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种问题行为矫正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教育与训练。除此之外,培智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因此,班主任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要求家长对孩子要建立起与学校一致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QQ等软件,对学生在校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家长们需要做的事情、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等内容进行及时的发送。从而更好地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总之,培智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里只谈及一些粗浅的问题,抛砖引玉,希望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也使特殊教育培智班级管理工作更科学、规范、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儿童班级管理》,重庆出版社,2007年。
2、包文婷:《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
2011年第3卷第10期。
3、王建杰:《班主任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策略探讨》,《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7卷第12期。
劳动,让孩子更美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 陈友情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情况,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存在认识不足。那么,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呢?我认为就是抓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家庭为中心,以班会和晨会为基本点。
一、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1.倡议书是激发劳动热情的燃点
为了让家长能更好配合劳动教育,我首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我来动手做家务”的劳动倡议书。
倡议书让孩子们明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轻轻放入垃圾筒内……
2.家长是劳动教育的导师
也从那一天开始,我们班家长开始在班级群里拍照打卡。作为班主任,我先是给做得有模有样的孩子和耐心指导的家长点赞,渐渐的,主动做家务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在家长的指导陪伴下,孩子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拉近了亲子距离,增进了亲子和谐。
3.记录卡是劳动评价的抓手
家务劳动不是三分钟的热度,我们需要的不是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劳动教育。为了让孩子坚持,我设计了“家务劳动记录卡”
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就能帮父母分担一分辛苦,也能使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班会是劳动教育的竞赛场
10月份的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以“热爱劳动”为主题,上了一节班会课,让孩子知道身边人做的情况,再通过故事让孩子知道劳动的意义,从而激发孩子做家务的热情。我举行钉纽扣、整理书包等比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三)晨会是劳动教育的交流台
每天的晨会时间是孩子们的交流时间。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抽学号交流,大家有时会很巧合的做同一件家务,但是方法不一定相同,收获也不同。比如,同样是擦桌子,有的家长在指导时就会让孩子喷上一些去污剂,而有的家长就让孩子用热水洗抹布……利用每天的晨会,会让孩子及时总结、发现,促进孩子劳动能力的提升。
劳动是辛苦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也是收获的。与劳动为友,与劳动结伴,劳动,让孩子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