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装设计课程是中职工美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对包装设计存在误解。本文从地域文化元素入手,探索地域图形、方言文字、地域色彩、民俗民风等在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包装设计
一、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缺乏活力
包装设计课程是中职工美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但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存在主题分散、内容陈旧等现象,教学缺乏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造型,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现,致使学生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出现误区,不敢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出的产品过于保守,缺少灵性和地方独特性,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其次,传统包装设计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但知识来源于实践,灵感来源于生活。缺乏实践训练,必将导致学生纸上谈兵,不能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不能真正理解地方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价值,最终导致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因此,融合地方文化于包装设计课程是顺应市场的必然之举,也是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
二、象山的市场主流包装无法体现地域性
象山是集“渔、港、岛、滩”等资源于一体的最佳地区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独的美食和物产,如海鲜、大白鹅、米馒头、竹席等。但纵观象山诸多地域产品的包装,不难发现普遍存在模式化、雷同化,以及包装简陋的问题。包装的盒形多数以传统的方形为主,缺乏创意。另外,包装盒的颜色大都是红色、绿色、黄色,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不能真正体包装现设计的基本精神,更无法体现象山的地域文化。这些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因其千篇一律、品质低下、缺乏特色的包装设计而失去文化内涵,进而导致其缺乏辨识度和品牌效应,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成为了制约这些土特产销售与流通的“瓶颈”。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有着珍贵的课程资源价值,将其应用于包装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为此,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提炼出本土文化元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优化中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涵。在教学中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基于地方文化,根据产品的特点,销售方式,结合市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包装材料和生产方式,进行包装设计和制作。
1.提炼特色图形
图形图案是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的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图形图案具有直观性,良好的图形设计能生动地展示出产品的整体形象,直观地向消费者传递视觉上的信息,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商品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消费欲望。
在教学中,课题组把图形图案的设计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提炼产品的图形特点时候巧妙地融入象山的本土文化元素。以海鲜干货的包装为例,在现有的脱脂大黄鱼的包装的图形上主要采用数码照片,这种构图在设计上省时省力,但是缺乏地域性,很难确立地方特产的品牌知名度,无法区别于其他产地的产品包装。为此,课题组抛弃了这一构图方式,改用线条来提炼脱脂黄鱼等海产品的外形图案,并辅以象山传统的鱼鳞纹或波浪纹,从而让这些海产品在包装上更具灵动性和地域性,提高产品品牌的辨识度,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2.活用方言文字
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将地域民俗文化的文字和方言应用于地方特产的品牌设计中,已逐渐成为现代包装视觉元素中新兴的表达方式。在包装中使用方言的最大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品牌情感,因为方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乡音、乡情,更重要的是方言是他们亲情回归的家园。
象山方言属吴语宁波次方言,县内地域性差异明显。
在教学中,课题组将具有代表性的象山方言应用于产品的名称中,比如虾姑,象山人称之为“ho gu tan”,听到这一方言,马上能在头脑中浮现出营养丰富、鲜汁嫩肉的海鲜美食。因此,在虾菇干货的包装中,课题组沿用了“ho gu tan”这一耳熟能详的名称,意在西方文化横行的今天,通过产品包装这层外衣,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要传承方言从而留住乡土文化,延续民族的血脉。
3.萃取地域色彩
色彩表现是包装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装的色彩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最直接的视觉因素。象山的色彩观念经了历史的演变,逐步形成“重而不滞”、“艳而不俗”、“淡而不博”的地域审美观。在包装设计的色彩提取过程中,课题组从象山的自然景观、地方服饰、民俗文化、建筑配色等方面进行收集,并从产品自身色彩进行归纳。
象山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渔乡”之美誉。渔业生产是象山人生活生产的一个缩影。因此,课题组在海产品包装的色调使用中以蓝色为主,蓝色象征宁静、安详,它是大海、天空的颜色。善待海洋、向往天空是象山人民永久的追求。另外,象山果蔬品种繁多,盛产柑橘、枇杷、杨梅等。为了树立地方品牌,课题组精心设计,开发了“象小仙”系列包装,在配色上以水果的自然色为主。例如在“红美人”柑橘的包装上以桔色为底,在构图上用平铺的农民画形式,以大场景手法描绘出丰收的喜悦。
4.刻画地方民俗
象山民俗淳朴、内容丰富,有独特的渔区风俗、饮食文化以及海洋捕捞伴生的号子、歌谣、传说、故事等。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等盛大隆重的民俗活动都是海洋渔文化的具体表现。除此之外,很多乡镇根据地方物产和旅游景点开发出各自的地方节日,如西周的“竹笋节”、晓塘乡的“橘花节”等。
民俗及节庆活动为包装设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课题组尝试用写实的风格刻画出人民群众劳动生产及参与民俗活动的场景,比如开船捕鱼的情景、采摘桔子的场景等。民俗民风是本地内消费者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将其融入产品包装能使得商品更具艺术特色和亲和力,同时能给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感受。另外,地方民俗具有一定的基础受众和联想记忆,能够更快地将品牌的文化特征和品牌定位借助地域文化传达出去,并通过地域文化要素的创新运用,提升品牌内涵。
5.巧用包装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品包装的简约化与环保设计已成为包装设计的大趋势。秉持绿色低碳设计理念,课题组在产品包装的材料选择上遵循就地取材原则,把产品、人以及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寻求三者的和谐发展。产品包装设计既要符合产品自身特点,又要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乌紫杨梅的包装材料使用上,课题组采用了竹编的篮子。象山盛产竹子,因其生长周期短,竹子已成为使用范围较广的可再生资源。杨梅属于生鲜易腐的水果,密封的材质不易于杨梅的保存,杨梅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持通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竹编镂空透气,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放在竹篮中的杨梅容易互相接触,很容易发生挤压,因此需要在篮底铺放透气的软纸或茅草。这不仅降低了包装的材料成本,同时还彰显了地域特色。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劳动人民生活的根基和血脉,有着珍贵的课程资源价值,它是教育的活水之源。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中职学校的包装设计教学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专业自信。课题组探索出的“地域文化+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工美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实现了地方文化资源助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情感回归——包装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美术大观,2018,(4).
[2]杨仲文.包装设计中的地域性探索与研究[J].大舞台,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