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家校协同的良好局面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 王盛钞
[导读]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孩子两者之间的授受关系
        【摘要】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孩子两者之间的授受关系,更是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互动为基础,围绕学生主体展开的复杂的关系。随着教育的普及,家校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家长对于家校关系的“误解”影响了教育过程和结果,所以在现阶段的社会大环境下家校关系的问题亟待解决。不仅要妥善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家庭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三者的独立关系,更要着力推进三者关系的宏观运作与微观落实,形成学生、学校、家庭的“三通”,只有在这样一个循环的结构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营造更优良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良性作用。
        【关键词】家校关系;存在问题;措施
一、家校关系的现状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开学的时候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到老师面前,微笑着说:“老师,我们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语气中充满着信任和满足,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真的合适吗?现在的家长对于教育、教师的位置看得更加平等,趋于理性。在教育中寻求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这固然是好事。然而,其中所隐藏的,依旧是那最原始的不平等,一部分家长所追求的平等,仅仅是教育结果上的平等与理性,对于这些家长而言,将自己的孩子交给老师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可以“退休”了,很大程度上不用再为孩子的学习而发愁,因为老师会全权负责。殊不知,这样“退居二线”的生活总会在某些时刻被打扰,当一学期结束,孩子的成绩下滑时,一部分家长见到孩子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理所当然”地迁怒于老师,在他们眼中,老师没有很好地“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时候,所谓的“平等”,更多的是愤怒与不满,家长将结果全归因于老师。这对于孩子,对于老师,都是不公平的。
         从教师方面看,也的确存在教学方式不当的问题,就拿学习语文来说,一个孩子苦恼语文成绩提不上来,就向老师“求救”,老师的回答是“放心,没事,跟着我的节奏来······”于是乎,练习、作业、讲义、考试轮番轰炸,老师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成绩。结果可想而知,效果微乎其微!学习语文的第一点首先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文字,从而爱上语文,主动去学,如果老师的方式只不过是让孩子在一次次的题海战术中为成绩去努力,这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这仅仅是“填鸭式”的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解决现状的措施
(一)构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老师的倾囊相授,学生的虚心学习就是对于这段关系最好的诠释。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上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一个会教书的老师只能称之为合格,而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才能称之为优秀。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去构筑一条桥梁。
         可惜的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往往变成了老师通往学生的独木桥,老师的意志凌驾在学生之上,更有甚者对于某些后进生,老师的行为意志演化成了专断。各种占课,我们经常会听到“体育老师今天生病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虽然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有些时候教师的专断确实替学生做了本该由他们来做的决定。而正常的一段关系,都是由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师生关系亦是如此,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应该把书教好,让自己立足于三尺讲台,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在自己教书的同时更要维护好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于孩子有条条框框,同样,孩子们也应该有自己对于老师的一种认知,他们也应该对我们的老师有要求,并尝试着表达出来。如今畸形的关系之下,教师就是把后者给扼杀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还给孩子们属于他们的表达和正确的诉求。


(二)助力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性关系
         之所以要提出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性关系,是因为基于我们学校是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中有一大部分孩子,从周日晚上到周五都是住在学校里,从时间上而言,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家中,与老师相处的时间也远多于父母。某种程度而言,教师已是学生的“父母”。但是正是因为和老师相处时间长,适应了学校的生活环境,有些孩子会出现部分不合理的情况:疏远自己的家长,在家里的态度与在学校大相径庭,更有甚者产生抵触的逆反情绪;与此同时,因为家长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时间较少,对于平时学校开展的教学教育所知甚少,所以在无形之中也减少了与孩子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两方矛盾的产生并扩大,导致双方关系的僵化。
         这种情况亟待缓解,而老师是其中最佳的调和者,其中最本质的诉求就是孩子希望父母的陪伴与理解;而父母则希望也能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与孩子产生更多的交集。我们学校就从这最基础的两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和教师层面会鼓励进行“清风家访”活动,让班级的老师更多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里,拉近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这也是一个让家长更好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直接方式,老师也能通过这种途径更好了解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制定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第二,学校定期举行“家校开放日”、“家长当一天班主任”等活动,让家长亲身走进课堂,坐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参与上课、就餐、课外活动,在学校的环境中与孩子相处一天。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就能更加了解孩子,明白孩子校园生活的“细枝末节”,并通过亲子游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长此以往,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老师引导孩子与家长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家校协同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
(三)着力维系学生、学校和家庭之间三通关系
         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主体沟通中,学生需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的诸多方面信息都是通过学生来向家长传递,而家长的一些诉求也是由学生代为传达,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太具备这种媒介能力,同时让学生作为关系的沟通者太过于狭隘,所以只有将家、校、生三者的能力有机扩大,那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家委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将班级中几个负责、有能力的家长召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家委会,家委会独立存在,而其主要的职能在于一方面协助老师做好班级事务的落实工作,能够以家委会为龙头,带领整个班级的舆论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更好地为学生、为班级服务;另一方面家委会也是一个载体,承载了所有班级家长对教师、对班级、对学校的要求。家委会能够高效地将家长的意见收集分类并向学校反映,以达到尽快落实的目的。开门办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家长提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长也能将自己的合理诉求反映给学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交流”。家委会也将零散的学生家长集合起来,更加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学生的媒介作用,使家、校的意见传递更加畅通。
三、结论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任何一方的倦怠都会影响整个大环境的运行,三个方面独立而又相互依赖,本文仅仅是从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学校落实的措施中引发出几点思考,从这些措施中切实感受到对于推进家校协同的积极作用。家校协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措施涌现出来。教育的成功,必然伴随着家校的倾力配合;家校协同的成功,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家庭的和睦以及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林梓柔,梁家琦.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家校协同准备好了吗?[J/OL].现代远距离教育:1-10.
[2]王静云,罗建英,赵卉.关怀理念下的高职家校在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2):54-56+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