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网络心理活动课中的实践 ——《心理魔法壶》的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敏
[导读] 绘画疗法是心理辅导中常见的一种疗法

         摘要:绘画疗法是心理辅导中常见的一种疗法。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开展自我探索和疗愈。本文通过一堂网络心理活动课《心理魔法壶》,探讨绘画疗法在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

         关键词: 绘画疗法  心理活动课
                                     
一、课程背景
         疫情的蔓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都宅家上网课,老师们化身成为网络主播。这一系列改变,使学生的身心状态及学习状态、老师的授课内容选择和授课形式都受到了挑战。学情改变,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要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因此,心理课的内容选择要新鲜有趣,让学生眼前一亮,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授课方式要改变普通学科老师的“讲授式”,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加互动环节,而且互动方式需要多样化。
         绘画疗法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人类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儿童也是先学会画在学文字。一幅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画面的大小、笔画的轻重等信息都有着特定的意义,都在传递着个体信息、释放情绪,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对自己有更好地认识。我们在线上开设《心理魔法壶——觉察逆境中的我》这堂课,旨在引导学生觉察自身处境,探索自己的压力应对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学会求助,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而“心理魔法壶”作为绘画心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二、课程实施

         暖身阶段,我以能反映学生心理和学习状态的表情包导入,营造幽默轻松的氛围。
         绘画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六幅的画。第一幅画:想象你走在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魔法师,把你抓住并放进了一个充满魔法的壶里。第二幅画:继续想象你已经待在这个壶里一天一夜,但是你不觉得渴也不觉得饿,你有怎样的感受?你在做什么?第三幅画:继续想象不知道过了多久,阳光照射进来,这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你在做什么?第四幅画:继续想象一年过去了,这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你在做什么?心理魔法壶前四幅探索个体困境应对模式,后两幅主要作用是放松宣泄。每一幅我都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画,并鼓励他们积极反馈。
         探索阶段,心理魔法壶的主题揭示的是人们应对压力和困境的模式。它不仅反映出面临压力和突发事件个体的归因模式、乐观性和悲观性、积极性和消极性,也反映了个体是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是怎样与他人互动的,以及如何定义资源、利用资源。我们可以根据是否出壶构建出是“与困境共生”还是“脱离困境”这一维度,根据是建设壶还是破坏壶构建出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这一维度,然后这两个维度就划分了四个区域,对应四种应对模式。
         此外,我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些讨论的话题,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1、自己在应对突然被抓进魔法壶时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现实是否相似?
         2、他人的应对方式和你有什不同?
         3、你在大家的分享中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收获?
         4、这次经历对你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在这样的启发下,我收到了不少的反馈,也搜集了一些用心的作品。如下图:

         课后,不少学生还发私信交流,课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感觉很开心。此外,课后要求学生上交作品,这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依据。

若发现有学生的画面特别消极阴郁,甚至将壶中人画死,需要进一步干预。

三、课后反思

1、隔离不隔心,网络直播心理活动课需有温度。

         网络直播课,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沟通,学生看不到教师的音容笑貌,教师无法通过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认同,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疏离感,这会影响学生的投入和分享。如何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营造安全、温暖、信任的氛围,对老师也是一种考验。我提前十分钟发起直播,和学生进行互动。播放学生喜欢听的音乐,交流这段世间的小热点,分享宅家生活趣事等等,互动版面上立马热闹起来。 
        
         网络直播课,学生和老师散在四面八方,彼此之间只能通过语言和文字交流,持续保持团体动力依赖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教师不仅要保持中立、接纳、积极关注的态度,更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这样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自在。在学生反馈作画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只需简单地去陈述学生的反馈,表示自己在关注,而不要做如何评判。哪怕是一些看起很正向的评价,比如“你很有想法”、“想象力很丰富”、“你很积极”,这类语言一概不出现,因为这会给另一部分学生带去压力。一旦老师失去了价值中立,学生可能会为了迎合老师而失去自己的立场,或者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而与老师对立,这都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索。

         自我探索的过程本身是耗能的,甚至是痛苦的,尤其是要直面那个不那么阳光积极的自己时,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转化和启发,给学生赋能。比如,当学生觉察到自己的应对模式很消极,遇事容易退缩逃避,或者,感觉自己报复心理强,心胸狭窄等,这都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焦虑,甚至激起学生的防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做好心理抚慰,引导学生去自我接纳。让学生明白,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接纳是改变的前提。接纳不是纵容,而是给自己一个空间,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2、有趣更有料,高中心理活动课必须有深度。

         考虑到高三学生平日埋头于书山题海,学习任务繁重,我在选材上刻意选择了一些轻松搞笑的表情包。但这些表情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是为了让他们在轻松一笑的同时引发共鸣。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给自己立下很大的目标,给自己打鸡血,希望自己能量满满,但在高压状态下,我们容易陷入焦虑和拖延,然后,又引发自责,这是很多同学的亲身经历。疫情蔓延,高考临近,我们的生活和心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这样的逆境,你的应对模式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更愿意去探索。
        
         心理魔法壶这种形式的课,对学生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作一个连续性的故事,进而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它又不仅仅是好玩和猎奇,背后是以绘画心理学作为依托的,有据可依,而它所探索的课题,又是关乎人生困境、人生选择、个人成长等课题,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价值高度,十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三学生已逐渐步入成年早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在这堂课上,他们借助“心理魔法壶”这个工具进行自我探索,对自己能有更深的觉察。
        
         同时,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关于生活交给他们的课题,他们不再满足于长辈的灌输和指导。而这堂课,恰恰是引导他们内观自身,外观他人,并启发他们思考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严文华著,《心理魔法壶》,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