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创新创业训练中,指导教师不仅可以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优化和提升,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拟从当前指导教师队伍在人员构成、工作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高校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也需要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指导工作。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创业训练的进展和实际效果。要提升指导工作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不足,一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缺乏合适的指导教师,存在“缺位”现象;二、制度不健全,过程管理不规范,小部分指导教师“失位”,指导工作无从开展;三、师生双方责任义务不明确,角色模糊,指导教师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合理。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西部某高校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师生中进行了调研和访谈,从师生的经历和观感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查阅了一些相关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补“缺位”,优化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人员构成,加强培训。
造成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缺位”的局面,仅有少数是由于指导教师责任意识不足、不作为,主动“缺位”,更多的情况下则是指导教师被动“缺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时常会超出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能力范围,导致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一些项目在开展之初就难以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实际上处于指导空缺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优化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人员构成和强化培训。
(1)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的打造,首要在于从高校内部入手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在教师自愿参加,并愿意接受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建立面向学生的指导教师数据库。详细罗列导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为师生互选打下基础,提高匹配度。其次做好专兼职结合,聘请校外的专家、科研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等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及时进行队伍调整。
(2)形成常态化的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高校应注重指导教师队伍培训的实效性和规范化问题,以专题讲座、讨论学习等形式,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学校的管理规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特征分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动向、全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典型案列解读、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师生沟通方法、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入手,对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要有完备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配好师资、充实学习资料,加强培训过程中的管理和考核,形成常态化的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二、纠“失位”,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失位”的危害虽不及“缺位”,但更为普遍和常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一些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甚至没有指导。“失位”使得学生的疑惑不能得到及时的点拨,项目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要改变指导工作“失位”的情况,需做好以下两点。
(1)开展制度建设,规范过程管理
制度是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依据和根本保障。针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失位”的情况,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定期审核制度,通过编订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工作手册,查看工作记录,审核阶段性成果等方式实现过程管理。此外,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失位”严重的指导老师,要进行诫勉谈话,督促限期改正。对于诫勉之后依旧没有改观的指导教师,予以撤换,并从师资库中予以清除。
(2)关注指导教师实际困难,减少被动“失位”
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课程多,加上各种教研和科研任务,往往会造成指导教师负担沉重,疲于应对。限于时间和精力,一些指导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指导,被动“失位”。高校要关注指导教师的实际困难,从工作量和科研任务量角度予以照顾和倾斜,为他们的指导工作保驾护航。具体来讲,高校可按照适宜的折算公式,将训练指导工作折合课时量,充抵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与此同时,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的师资培训课程,计入教师培训学时,与业务培训学时同等对待。
三、明确师生双方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的角色和地位,优化项目评价机制。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指导教师更多的“指路人”的角色。指导教师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操刀”、“代劳”,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附属于个人的科研项目,将学生降格到从属地位。针对创新创业训练中频繁出现的“错位”、“越位”现象。高校不仅要规范师生的角色定位,也要对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进行修订和优化,铲除“错位”和“越位”滋生的机制温床。
(1)用制度和规范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师生准确定位
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择指导教师之时,可以在事先公布指导教师资料库的基础上,引入双选机制。此一举措,可以使双方在互相选择,确定指导关系与被指导关系之初,即对项目目标和预期完成程度达成共识,避免双方在此问题上产生过大的分歧。双选之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学校主管创新创业训练工作的部门居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调节可能出现问题,并对合同的效力予以保障。
(2)正确看待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优化评价机制。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本目的在于“训练”,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项目成果难免会存在参差不齐、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项目也会出现虎头蛇尾或难以推进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过度强调成果评比,无疑会给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师生带来额外的焦虑和压力。一些指导老师在评优的刺激之下,亲自“操刀”上阵,一些指导教师为了避免项目无法结题、排名垫底的窘境,直接“代劳”。这些情况的改变,都有赖于评价机制的改变。
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训练评价机制时,既要重视项目完成质量,又不唯成果论,回归创新创业训练的初衷。本着训练的目标,在阶段成果检查和结项成果验收之时,根据实际情况,宽严相济,从评价考核角度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师生减轻压力。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探索,减少指导教师大包大揽的动机。
创新创业训练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实效的重要抓手。高校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人员配置合理、工作认真高效的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训练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灵.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79-81.
[2]吉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06):94+96.
[3]路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282-283.
作者简介:张荣杰(1984—),男,河南洛阳人,讲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
本文为重庆交通大学 2016-2017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角色履行现状及其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603015)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