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王佳君
[导读]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表现

         摘要: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表现,是幼儿初次与家长分离一段时间的焦虑情绪,如果这样的情绪没有很好地得到缓解且一旦这样的情绪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因素等,需要家园共同合作努力找出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案例;焦虑;安全感
一、分离焦虑的现状
         九月新入园后,小班幼儿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分离焦虑现象突出,以下是针对几种分离焦虑表现的几种类型的案例:
         (一)五分钟型
         晨晨入园后,不愿意让父母离开,常常哭闹并抱着父母不愿放手。在父母明确表示一定要离开的时候,晨晨会提出再陪伴他五分钟的要求。五分钟过去就会接受,情绪稳定下来。
(二)挣扎型
         涵涵对于分离表现十分的强烈,当父母强制性离开时,他总是大哭,极力挣扎不愿让任何人接近,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
(三)封闭型
  懿懿来园并不会哭闹,总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位子看着周围,不愿意说话。对于有趣的游戏也完全没有反应。对于其他幼儿的游戏邀请,她也总是摇摇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四)反复型
         在刚入园时,开心是哭泣不愿入园,一段时间后,开心基本可以每天开心的来幼儿园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入园哭泣现象,但随着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才会慢慢恢复平静。
二、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生活方式的改变
         进入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幼儿从一个独立的小家庭渐渐接触集体,渐渐地融入社会。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迥然不同。[2]
         2.环境氛围使幼儿缺乏安全感
         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初期,幼儿来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幼儿、老师们接触,都会让幼儿产生不适应和恐惧,由此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二)家庭教养方式
     1.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在父母对儿童要求性和反应性两个水平上,马克比和马丁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这四种划分类型也是目前较为公认的类型[3]。
         国内学者陶沙等从划分不一致的七个维度———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养来研究幼儿母亲的教育方式。杨丽珠等从多个侧面角度———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并揭示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钱铭怡等则进行了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障碍、自我效能感、儿童自尊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4]。
         2.家庭教养方式对分离焦虑的影响
很多研究证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幼儿的分离焦虑更加严重。关颖等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从而得出结论,良好的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接受教育,并且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5]。
          (三)人际关系因素
  1.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有的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对于幼儿分离焦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能理解。教师的错误言语往往会让幼儿更加的不安和紧张,负面情绪会更加影响幼儿的行为。


2.同伴之间的关系
         根据同伴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同伴关系划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型。被拒绝型儿童在同伴交往上,表现为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的评价(估计过高)。被忽视儿童则表现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都很少、胆小,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以此在现实中,往往被拒绝型儿童和被忽略型儿童的分离焦虑的表现更加明显。
三、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一)家长方面的策略建议
1.做好入园的前期准备
(1)让幼儿提前感知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可以让幼儿事先熟悉幼儿园,初步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培养幼儿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那么这种焦虑的情绪就会得到改善。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一些能力不足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因不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而受到同班的嘲笑,是这些幼儿自尊心收到伤害,使他们不愿意来上幼儿园,分离焦虑现象明显[6]。
(3)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等待。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遵守相应的规则,对于想要的东西要学会等待懂得轮流使用。
         2.家长的模范作用
(1)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好示范作用。
面对幼儿的哭闹,要理解幼儿的行为冷静的去面对,不要在幼儿面前表现出生气、不安等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表明: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困难。
(2)言出必行,增强幼儿安全感.
         有些家长会用上厕所马上回来等借口来骗幼儿,幼儿在经过等待发现受到欺骗反而更加的不安,分离焦虑现象更加明显。家长应该诚实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要去工作,一定准时来接你”,也许幼儿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能够接受,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会逐渐因为父母的言出必行产生信任,从而缓解了分离焦虑现象。
(二)幼儿园方面的策略建议
     1.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
         (1)利于激发幼儿兴趣的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 “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玩”是幼儿的天性, ,增添户外活动环境的自然情趣和魅力,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流连忘返。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娱乐,消除紧张状态,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2)营造家庭式氛围,提高幼儿的安全感。
         营造家庭式的幼儿园环境,降低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可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有效提高幼儿的安全感。
         2.教师要理解鼓励幼儿
         幼儿入园后,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情感交流,表达你对他的喜爱,让幼儿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同时帮助引导幼儿对于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的掌握,让幼儿逐步提高自信心,消除不安与焦虑。
         3. 提供幼儿入园“预科”时间
         幼儿园可以准备好环境和玩教具,提供场所让幼儿提前入园,为幼儿正式入园奠定基础。由于幼儿刚入园时所熟悉的依恋对象消失而产生分离焦虑。这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得到逐步的缓解,幼儿园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帮助幼儿逐渐适应与父母一天的分离事实。
参考文献:
[1][美] 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e 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邹静. 创设缓解小班新生分离焦虑的支持性环境[J].学术研究,2014 (8)
[3]邹玉龙. 五年高职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吕房艳. 关于分离焦虑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心理科学,2015,5:49-51.
[5]张丽华.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19-20.
[6]祁海芹. 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