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贯彻到数学实践教学中,通常对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不仅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总结,而且还是学生能够学好高中数学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初三阶段的数学教学,其虽然是学生步入高中的关键时期,但教师却不能只注重中考知识的教学,还需注重对学生具备的各种技能进行培育,如逻辑推理、思维逻辑等,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注重教学方式的拓展
初中数学具体教学中,教学方式的拓展通常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关键作用。新课改,其要求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的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构建探究、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2]。尤其是初三的学生,教师更需引导其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以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对《二次函数》实施教学时,教师需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对学生的探究、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并注重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以促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知识与技能: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理解,以充分了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与求法。以师生之间简单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相关函数知识,以实现二次函数的引出。首先,教师可通过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关系表示引出函数:长方形宽4cm,长5cm,如果长方形长与宽都增加xcm,长方形面积增加y是多少?以此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然后,引导学生对二次函数深入的探究,并获得二次函数的具体概念:如y=ax2+bx+c(a≠0,a、b、c是常数)的函数称为二次函数,当中的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经过师生间的简单互动,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实现讲练合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另外,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能使初三学生更好的构建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数学教师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思维的启发通常和学生具备的提问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数学教师需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对学生具备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首先,数学教师需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主题,并在学生获得相应信心之后,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而教师需做好引导者,以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效了解到数学问题的核心与根源。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后,教师需指导学生对各种问题存在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实施思考,其主要是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经过类似的分析,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以此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这通常对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对“数轴”实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自身无法有效理解的内容主动提问,或者是引导学生举出自己生活中的数轴例子,以促使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素质教育下,其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强化建模训练,对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进行培养,以此使学生在具体建模中,更好解决相关问题,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有效锻炼;其次,为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创造充足的机会,以此使学生逐渐爱上数学,并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3]。例如,根据北京的铁路局表明,京沪铁路的列车提速后,其平均速度为60km/h,全程需时间4h,与之前的速度相比缩短了1h,请问提速后,平均行驶多少km/h?通过这种典型化行程问题,其计算量通常涉及到提速前、提速后的速度及时间,等量关系是提速之前与之后的路程相等。这种没有给出具体运用数值的,学生就能按照未知量对数量的关系实施表示,并以数学符号构建等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需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理念的改变,根据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为学生更好应对中考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祥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96.
[2]于文竹.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104+102.
[3]傅聪明.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