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季峰
[导读]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

         【摘要】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把课堂作为主阵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兴趣,有效沟通,制定策略、指导学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学到知识融汇贯通,在实践中开发潜能,提升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堂 动手参与能力
         当前,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兴趣,养成实践参与的习惯。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1)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好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冷色和暖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情趣性,加上小学阶段学生情感的发展很快,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拨响学生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的同频共振。从而在美术绘画、泥塑、手工等活动中以情造像,图情并茂。
         (3)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作品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创造条件,提供实践参与的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
         1.课堂绘画、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比如说,在小学三年级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三、指导学法,赋予实践参与的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1.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提炼学习方法。
         (1)观察比较法。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在中高段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或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让学生以自身体验进行美术创作实践,也就水到渠成。同事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并掌握学法。比如说,在美术创作实践后,及时引导学生回溯“我们是如何完成创作的”,然后再布置相应的创作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搜集素材、观察比较、进行创作,以作业中的美术实践来巩固学法。
         (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
         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创新性美术实践作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美”,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善于创造的心灵,更需要善于实践的双手。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上提供的多场景实践参与机会,引导学生在活泼生动的美术实践中,形成会欣赏、会想象、会创造的美术实践参与能力,从而提升美术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