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职生走适合的发展道路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闵孟林
[导读] 很多中职生没有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明确目标

         摘要:很多中职生没有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明确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这就需要班主任找到学生的切入点,闪光点,发挥他的兴趣,培养他的自信,鼓励他的提升,结合他的特长,引导他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本文从中职生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关于引导中职生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闪光点;引导;适合自己;发展
         当前中职生在学校二年级面对分流情况时,是选择高考,还是选择实习,是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到底该如何选择呢,这困扰着很多中职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中职生的现状,分析原因问题,找到合适办法,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是摆在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的现状及分析
         很多中职生没有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明确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
         (一)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中小学时期,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中职时期,也不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很多中职生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想要短时间内改正多来,还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耐心引导,否则他们会在学习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挫折,会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1]。
         (二)较差的自控能力
         很多中职生不会为自己规划发展道路,随波逐流,对手机自控能力较差,不听不学,不会不学。对情感控制能力也比较差,这都严重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
         (三)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自我认识不足,存在较大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及特长,缺乏教师正确引导,他们总是感觉不如别人,没有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中考失利后,部分学生迫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在心理上否定自身,甚至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难免感到困难重重,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四)普遍文化基础薄弱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从中小学以来就比较薄弱,中职生对待各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学生觉得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学习不用心。文化基础薄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吃力,既然学不会他们也不想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
         (五)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大
         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二是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家庭的过度富有与贫困对中职生的影响很大;三是受家庭关系氛围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气氛有缺陷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溺爱放纵型家庭、过分约束型家庭和教育分歧型家庭等,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产生焦虑,最后导致不良情绪行为的发生[2]。
         (六)中职生不会学习,对所学专业志趣不合
         志趣不合,是导致中职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生厌学是从厌烦所学专业,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在调查中显示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是出于无奈,随意选择学校一个专业,至于学生的爱好、志趣、特长根本无从谈起。
         二、中职生的分流情况及分析
         高二分流情况统计显示,学生选择学习基础文化课,参加高考班的有80%,选择实习的占比20%,这就表明很多中职生选择时随波逐流,中职生基础文化课普遍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却大部分选择高考,超过30%的学生并没有按照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职生,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走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如小A同学,专业课薄弱,基础文化课也薄弱,但学习态度良好,经过班主任的指导,对未来合理规划,通过补习,把成绩提升上来,小A同学决定在文化课上继续深造,选择高考,高考时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大专。
         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如小B同学,基础文化课薄弱,上文化课时不听课,经常上课睡觉等,但是上专业课时,却十分认真,专业技能学习很好,在分流时,班主任引导该同学进行强化专业实习,再次提升专业能力,现如今开了自己的小店铺。
         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如小C同学,基础文化课薄弱,上课不学习,专业课也薄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没有提升所学专业能力,但他喜欢街舞,喜欢上台表演,很有人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引导该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舞蹈,选择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实习,加入舞队,参加演出,该同学在实习时表现很好,实习后成为了一名街舞表演者。


         三、引导中职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适合学习基础文化课的学生,引导他,帮助他提升,导向高考,继续大专大学深造;适合提升所学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及指导,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导向成为专业的精英;对基础文化、所学专业都不感兴趣的,根据他的特长、兴趣等,引导他学习感兴趣的专业,进入适合的专业实习,培养他的技能。
         (一)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指导与支持。
         首先加强教师素质培训,一是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学科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由骨干教师轮训各班主任,增强班主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及时引导疏通,让爱的阳光撒满心田。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心中,教师要导之以法,授之以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产实践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成功的兴趣,养成乐观的心理。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使他们掌握获得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应多接触、多观察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或者某点成功,要充分肯定,及时给予鼓励,并诱导他们认识到这点“进步”完全是他们主观态度的改变或者发奋努力的结果。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实力和长处,尝试成功的喜悦,萌发进取心,树立自信心。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弥补。总之,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正确的疏导,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克服自弃自卑心理,使他们养成自爱自信心理。
         (二)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需要学校培养制度的改革及专业能力的提升。
         改革完善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正确的方法是了解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根据用人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分析学校的师资等因素,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即对用人市场进行分析,抓好优势专业提升;对未来的用人市场分析,抢抓新型专业建设;适应市场变化,开设专业与时俱进。
         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摆脱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模式,不能是高中课程模式的套用与翻版,要有中职教育的特色,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应与专业联系起来,这些科目要有专业的针对性,对专业的学习能起到引导作用。
         (三)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打破偏见。
         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改善父母对子女教育方法,对孩子合理的就业期望,加强父母与子女交流沟通,找准学生的定位,所学专业能有所用,能有所乐,能让中职生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成才观、择业观,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制约着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需要社会舆论及传统观念的改变,社会媒体应多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平凡岗位也能成就大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家是人才,企业家是人才,优秀技术工人同样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吴邦国),帮助学生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良好品质。
         (五)引导学生走适合的道路,更需要学生自信,敢于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语)。中职生身心发展有其阶段特殊性,遵循其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缓解就业或升学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四、结论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在于了解学生。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摸清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个性等实际情况,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切入点,闪光点,发挥他的兴趣,培养他的自信,鼓励他的提升,结合他的特长,引导他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除了班主任的努力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努力,让中职生能得到最好最适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福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职生厌学原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8,19-21
         [2]闫兵.当前中职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15-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