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新要求的贯彻与落实。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礼仪、法律意识、道德规范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要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距离感,全面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还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为此,本文立足教学实际,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切入点,阐述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并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三个方面进行了极为详细的阐述。纵观全新改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就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熟知的生活事例或经验开展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就要活泛思维,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能实现学生的“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人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能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好的发展。因此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进一步针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在不断的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在生活化的场景中结合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针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进行更有效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讲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生活化模式的应用,将学生所经历的生活化情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与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进行融合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多个层面获得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从而结合学生的多样化生活经历进行理解与应用,有效的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原则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再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道德与法治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化内容导入新课
教育终极目标是通过知识了解、改造与服务生活,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生活隐藏的各种材料,将生活化内容应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比如,在导入《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时,可以将车让人,人快走作为着手点,将交通安全作为分析点,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家安全。将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实例作为新课导入内容,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不大,自制能力不高,容易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若教师利用灌输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容易发生脱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方法开展教学,利用生活材料,设计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学会交往》时,教师利用角色扮演方法组织教学,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安排一个成员饰演富兰克林,一个成员饰演助手,还有一个成员饰演摔倒的妙龄女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联想,设计一个有关人际交往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整体交流中获得深刻感受,从而较好体会真诚和同情心等内容。
(三)联系课堂设计问题
为了有机联系课程与生活,进一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标,教师具体开展教学中,应高度联系社会真实状况,客观设计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可以设计科学情景,“前几天某一小区发生了偷盗现象,刘先生家丢失了一些贵重物品,有银行卡与笔记本电脑,三天以后,警方将盗贼擒获。”之后为学生设计一部分问题,“盗贼的做法值得吗?”“这种行为会出现怎样恶劣的结果?”“发现家中被盗以后应如何解决?”解答正确的应给与适当奖励,不正确的则应科学引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
(四)密切联系教学与时事热点
学生通过关注时事热点能够拓展眼界。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了解时事热点问题。这门课程主要内容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将道德与法律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应对其道德与法律思想努力培养,令其逐步发展成为有道德和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开展这部分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十九大报告内容。进一步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属于法治国家,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再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可以有效结合网络上的时事新闻,比如老人积蓄全部分给子女,却遭遇无人赡养的问题。你有没有方法对其缓解?这部分问题也吸引学生激烈辩论如何处理孝道与家庭关系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绝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案例科学比较,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融入实际生活经历,把教材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