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是针对肿瘤药物学这门专业选修课而设计,是一种建立在肿瘤药物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治疗作用原理/作用功能团进行药物“分类”,使授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再由学生自由“分组”,学生相互合作,达到互补,体现团队精神。最后由学生提问、点评、回答,达到回顾知识要点,扩宽对肿瘤药物的认知的目的。
关键词:分类分组;提问式;肿瘤药物学;线上线下教学
“肿瘤药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研究肿瘤治疗相关药物应用原理,生物制药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结合,使学生了解肿瘤药物的发展和最新动态。该课程从药物角度来阐释肿瘤治疗的方法、原理、进展及肿瘤与药物相互关系,能够使学生掌握肿瘤治疗药物的性质、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代谢特点以及药物毒性等基本知识,从而认识到生物制药技术在当今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研发新型的肿瘤防治药物。
一、传统授课的弊端
1.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且存在课时量不能满足授课内容的需求
传统授课教学主要以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再理解和掌握为主。此模式更适用于专业必修课,课前学生预习,教师授课,期间学生做笔记,课后做到及时复习,能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而“肿瘤药物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必修课,很难自主的去预习、复习、拓展章节的知识要点,因此完全利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可能达到该门课的教学目的。并且,依次按肿瘤药物学章节授课,很难在32学时中,全方位讲解肿瘤药物的最新动态,即使授课教师做足功课,做到面面俱到,但授课内容增加,未免会使授课成为走马观花,重难点不够突出,且缺乏趣味性,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归纳,并以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的方式展现出来。
2.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授课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仅局限于回答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仅仅是形式上的讨论,而非自发的去探讨问题,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肿瘤药物学”这门课是非考试科目,授课教师更希望学生去了解整个肿瘤药物的大背景和各类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去拓宽不同类型的肿瘤药物的种类以及区别,但事实上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及必修课等一些考试科目。鉴于这种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重难点“分类”
“肿瘤药物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个课时,分别介绍肿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不同类型肿瘤治疗药物举例,以及其应用原理和肿瘤药物研究方法。由于没有固定教材,只有相应的参考教材《肿瘤药理学》,而肿瘤药物的研发,其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在规定的有限课时内,如何保证教学重难点知识不被遗漏,同时确保知识要点的逐年更新,是具有挑战性的。本课程主要围绕肿瘤药物展开,所有的重难点都是由肿瘤药物衍生而来;而不同的肿瘤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不同的疗效、不同的副作用、不同的使用方法等。因此,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将所有肿瘤药物进行打散重新组合,根据药物治疗作用原理/作用功能团,对肿瘤药物进行重新“分类”,[1]确保作用机理清楚,重难点突出。
举例说明:如第二章节,直接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的抗肿瘤药物,此类药物很多,但其最关键一点是直接破坏DNA,因此,我们根据这个作用机理,对药物进行了分类,主要围绕烷化剂和金属络合物展开,而烷基类药物根据作用功能团又可细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和磺酸酯类,其表现出多种药物形式,尽管最终的作用机理是类似的,但每一类药物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区别,包括毒性、药效、影响药效的因素、以及临床试用和药物的优化等。金属络合物主要是指金属铂配合物,[2]而铂类药物上市30年以来,截止目前上市的有5种,在研发进入临床阶段的已高达9-10种。按上课课时配比,烷基类和金属络合物类药物各占1个学时,在讲解该类药物大背景后,其具体的作用机理是该章节的难点,需重点展开进行讲解分析。而直接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很多,且药物是有发展史的,不可能为了讲解最新药物,而忽略整类药物的发展过程,不然会出现知识点的断层。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只能挑选代表性的几种基础药物进行仔细讲解,部分药物简单提及。因此会出现如下几个问题:上课的内容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生比起作用机理,对最新的肿瘤药物动态发展更感兴趣。鉴于此,授课教师在对肿瘤药物重难点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自组分组的改革措施。
2.学生自主“分组”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提前下,确保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极其重要,但实际两者兼得较难实现;纯粹的授课讲解,趣味性缺乏,不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反复强调有利于引起学生重视,但会显得过于啰嗦,引起部分学生反感。因此,授课教师将传统的授课转变为授课与学生陈述相结合模式。肿瘤药物学主要是针对生物制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总人数在60人左右,提倡打破班级形式,学生自主组队,[3]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达到互补,体现团队精神。学生在陈述PPT前,需上交一份详细的工作分配表以及至少两次小组讨论的记录。要求学生选题是上课内容的延伸拓展。每组由5-6位学生组成(包括1名组长),公平抽签决定拓展讲解的内容和顺序。授课教师明确以下几点要求:1.讲解主题明确,提前与授课教师沟通;2.至少参考文献3-5篇,并清楚标明来源;3.PPT简明扼要,可视频辅助,视频不超过1分钟;4.学生分工清晰,明确具体工作;5.讲解的时间为15分钟,提问讨论环节5分钟,整体控制在20分钟。
传统授课,一般都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老师需要反复强调重难点,而教学形式的改变,促使学生自主去翻阅资料,通过交流,达成统一意见,制作相应的PPT,在课堂汇报,同学们的提问又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一些疑问若课堂不能解决,则通过课后再次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整理出文档,在该课的QQ群里,作答疑。学生在授课教师讲课的基础上,对该类肿瘤药物进行补充说明,翻阅相关文献,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制作和陈述PPT,介绍新药物的发展史,比较课堂所学该类药物与拓展新药物的区别,分析其优缺点、试用范围、临床应用,重点对药物的作用机理进一步阐述。从而实现知识的补充,不仅能回顾上课的知识要点,而且能让学生课后自学,有助于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把握不同类型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设计原理以及药效基团,使教学重难点通过趣味方式引导。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同类药物的比较,思考药物优化的可能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根据分工和PPT陈述、以及解答等,逐一给每一位学生打分(制定打分标准,根据点到面打分),实施组内竞争,组与组竞争,促使每位同学更加认真对待。因此不会因组员个人表现不好,而影响到整组和个人的成绩,体现了公平。如学生通过抽签方式,选到了(第二章)直接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的抗肿瘤药物,该章节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药物层面,主要介绍了四大类烷化剂肿瘤药物和第一、二代金属铂络合物。那学生在此基础如何拓展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最新的烷化剂或金属铂络合物(第三~五代,甚至是若干种还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药物)进行介绍,要求其比较与上课讲解的该类药物有何区别?新一代药物优势在哪?还存在什么问题?其中涉及到知识点,药物如何去设计和优化,再要求简单阐述药物作用机理,引申出这类药物的实际应用,可以往临床应用方面引导(如联合用药、药效、副作用、市场情况、病人存活率或生存率等),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学生翻阅相关文献,更远超过上课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提问”
授课教师通过平时成绩加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讲解后的提问讨论中,[4]设置前两位提问的学生,且所提问题有价值(由所有学生判断)可各加0.5分,因此往往有好多学生会很踊跃地抢先提问(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但前提是有效提问)。通过加分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活跃度高,讨论更有效。对于课堂未能解答的“提问”,则由讲解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并与授课老师沟通后,在肿瘤药物学QQ讨论群进行答复。
三、“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在“肿瘤药物学”课程初步尝试中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收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在“肿瘤药物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体会到“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学生上课出勤率高(基本是100%,除个别特殊情况,如病假),组队积极,团队分工合作明确。学生提问踊跃发言,原本设置前两位提问可额外加分方式鼓励学生提问,但事实证明,每次都能达到5-6位同学针对自己的真正疑惑而提问,并非为加分而提问,所提问题80-90%非常有价值,也是其他学生所疑惑的问题。课堂休息,总有学生私下讨论交流,也有学生通过QQ等交流软件,联系授课教师,进一步交流讨论。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尤其今年的疫情影响,所有高校实施线上教学,而“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线上教学容易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几乎很难实现,但通过分类、分组、提问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也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后学生能主动找授课教师探讨问题,与教师商量选题,确定讲述的内容安排等,遇到不懂的,也能及时与教师沟通。
通过“分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和小组成员讨论,进行分工合作,给同学们呈现最好的PPT讲解。学生的讲解,一方面有助于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可针对性的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章节的重难点,学生讲解使课堂趣味性增加。学生对于选择某章节拓展内容,组长为代表与授课教师提前沟通,组员之间经过第一次讨论后,进行模块分工准备,等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组员进行第二次讨论,主要针对如何优化PPT素材和讲解方式,以及准备其他学生可能会提问的知识要点,做好有备而来。课堂上,同学之间不顾及“情面”,对于不懂不理解的知识点,积极提问,氛围活跃,交流积极。PPT陈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暴露出自身的不足,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能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能体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尽管小组成员准备比较充分,但往往也存在遗漏,不能正确地解答同学的部分疑问,因此组员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后,在该课学习QQ群作答。此举一来可避免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不出的尴尬;二来可促使学生无所顾忌地提出疑问;三来可促使学生自主再次课后学习,巩固掌握知识要点。
通过问卷调查[5],针对所有上“肿瘤药物学”的学生,以及找代表性的学生(学习认真、做笔记、抢先回答问题或提问/学习较认真、做部分笔记、能参与到课堂中但积极性不高/上课睡觉或玩手机、无所谓成绩)进行3 分钟快速聊天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其中学习较认真和不认真为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课程中收获的进行经验总结,并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对“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的肯定,80%的学生反馈收获颇丰盛,在愉快的沟通交流讨论中,学习到新知。学生也通过自评和他评,给自己和同学们打分,从打分的情况分析,95%的数据为有效分值,即能反馈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笔记,高达98%的同学都有做笔记,其中70%的学生笔记相当详细,可见“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在“肿瘤药物学”课程取得较好的成果。
四、结论
“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分组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团队意识,分工合作;鼓励学生提问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增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自信,PPT陈述给学生展现自我、陈述问题、暴露不足的机会,授课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来帮助他;实现课后继续学习,通过线上班级群,解答遗漏问题。“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教学模式同时适用于线上线下教学,均呈现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不仅增加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燕.关于抗肿瘤药物分类的共识建议[J].循证医学,2004,4.
[2]夏开梅.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与防治[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24.
[3]李瑞龙,赵九凌.浅论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4]邓晓明.浅谈引导学生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5]徐义强.问卷调查设计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4.
作者简介:裘洁琼(1987.10-),女,汉族,浙江绍兴嵊州,浙江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讲师。行政职务 无,政治面貌,党员,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yb201915)分类分组引导提问式肿瘤药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