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是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认知与技术学习的重要课程,它可以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文化和观念,为学生适应日后的社会信息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浅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并可以运用这些品格和能力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调动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一、基于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基于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进行培养,把教材中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进行趣味化课堂的搭建,激励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还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1]。
例如,教师在进行《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拓展,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信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进行教材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讲解自己熟悉的信息处理工具,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意识与科学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这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计算机组成的探究,并进行软件设施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计算机进一步了解,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探究学习,找出各组成部门的名称、特点及用途,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全面学习,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分别具有哪些作用。然后,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借助计算机,进行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学生信息技术认知与学习进行了引导,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进一步认知,并可以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了培养,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情感教育,完善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正确进行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习惯,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2]。
例如,教师在进行《走进因特网》一课教学时,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嘉的影响,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联系实际案例,进行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因特网为人类进行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和途径,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利。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应用因特网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新式的发展环境,也增加了各个领域的发展风险。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讲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的习惯。学生在进行网络文明公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因特网对于时代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还认识到遵守网络文明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进一步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基于认知进行自我核心素养的完善,不仅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新的思想与观念洗礼,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满足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还满足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基于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与观念的教学,不断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具备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啸啸.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3):23-24.
[2]周伟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20(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