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让道德课堂充满活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康积冰
[导读]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小学全面使用已经一年有余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小学全面使用已经一年有余,在多次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使用仍然显得不够灵活,对德育目标的落实较为生硬,灌输式的说教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大多时候仍然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有效的理念感悟与实践融入,作为道德课程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然没有成为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和成长的“经验课程”。也就是说,新教材没有体现出新教法,大多数课堂仍然是旧瓶装新酒,老调唱新词。
         如何走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这一怪圈?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一个“活”字,即“关注生活”,“活用教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在价值观的引领中溢满了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学要本着“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的”理念,时时处处与生活相随,才能做到价值观教育的“可亲、可爱、可信”,让学生的道德成长充满活力。
一、创造性使用,用足教材,又不止于教材
         不同区域,不同年段,不同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各异,所以教师要对教材选编的内容要根据实情进行重新组合,即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用足教材,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不止于图文表面的符号意义,更要让教学目标的达成“深入浅出”。不止于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外延与拓展,让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心中的110》是三年级教材上册的内容。教学中,执教者先通过新闻报道“小孩失踪,被拐卖的惊人数据,现场对不同孩子的测试”等引发学生思考“提高警惕性的重要”。然后创设“小燕坨一个人在家”的情景剧,让修煤气的、送快递的、送糖果的王奶奶等陌生人试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要有高度的防范意识”才不会被骗。教师出示的新闻播报,让学生震撼骗子骗术的层出不穷,同时又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不局限于教材,不止于教材。情景剧中的“小燕坨”就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就是孩子们知心的小伙伴,在共同面对遇到的问题时,相互释疑解惑,实现共同成长。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教师结合生活对教材的重组与开发。
二、活动化设计,用“活”教材,让静态的教材动起来
         教材中的学习活动是方向性的引导,甚至是可以参考的蓝本。因此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每个板块的设计理念、意图以及内隐的教育理念,才是“活”化教材的基础。
         编者在教材中设计的“阅读提示”“活动园”“对话栏”“故事屋”“美文欣赏”等等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不同的生活主题,但是我们在使用时,要充分了解本校、本班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发展状况,对教材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增设、改造。

活动化设计就是在优化教材的基础上,让静态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教育是可知可感的,而不是空洞、抽象、死板的。
         一位教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干点家务活》一课时,系列小活动的设计真实贴地,小孩子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如,生活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在家把地扫干净”。学生一边扫,教师一边指导要点“按顺序扫,扫到一堆”,全班的孩子们瞪大眼睛看得很认真。教师示范性指导叠衣裤、收拾桌子等等,全班孩子也在老师的示范下积极地动起小手来,还不自觉地左右比一比,仿佛充满成就感。课堂快结束时,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系鞋带可难啦,回家请爸爸妈妈教一教,明天看看谁是自己系的?”这节课的活动实施,课中情景剧的创设、生活情境的模拟、折叠衣物的示范演示,犹如一个个充满趣味的邀请,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与教材一起实现对话与动态建构。
         活动化设计旨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积极思考、投入情感、提高认知、学会方法,如此,学生的道德一定是在体验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三、主题式推进,整体架构,一枝一叶总关“情”
         “情”即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每一课有课时目标,每一单元有单元主题目标,每一年段有年段目标,年段目标又细化到每一课。所以,我们只有在整体把握年段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精准、精确地设计课时目标。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紧紧围绕课时目标展开,枝叶可以旁逸斜出,但根必须在课堂内,都要为德育目标的达成服务。
         去年通州来镇巴的张老师在执教六年级《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就紧扣高年段学生法治意识逐渐觉醒的特点,针对“权利”让学生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行使?”逐步展开。然后结合系列案例,同时结合学生手中的宪法手册,让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课中三个问题的化解,就是课时目标的达成和落实。课中拓展的材料“镇巴风景在网上的分享”“网上对国庆中战士的言语讽刺、侮辱”等,看似枝叶旁逸斜出,其实又回到了“公民基本权利”如何正确使用的核心主题上,让学生再次直接面对生活中法律事实,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又体现了教师用心设计的细小环节总是体现着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节课目标的有效达成,既要着眼整体的建构,又要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有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时,整体落在“规则、班规”的意识培养上,细化在制定班规的条例中,提升在认识班规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上。课内所用的系列图片、视频来自于学生特别熟悉的物与事,有周围广场的的告示牌、停车场的规则、图书馆的条约、校园内的活动视频……教师要力求让课程成为“感悟的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的“经验的课程”,生活化取材,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蓝本、一个参照、一个范例,不是让我们教教材、讲教材。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教师活用、智用教材,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方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