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动手和应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决窍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陈慧平
[导读] 本文着重从“自学、动手、应用”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本文着重从“自学、动手、应用”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发学生主体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抓自学,是为了打好基础知识:重动手,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巧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所能力
         关键词:自学;动手;应用;创新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小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拿出主人翁的精神来学习好,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怎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学、动手和应用是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三大法宝。
         一、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H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学过的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1、自学教材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让学生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自学,为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学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这种自学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收。
         ①搜集书本外的知识一一采集信息。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纸、书刊、电视、上网等来搜集书本外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到一周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查找到了很多小知识、小技巧。
         ②整理一一信息加工
         在学生采集信息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带着“计算机”、“电脑”的文章,他们都认为是相关的材料,于是我对学生采集信息进行了指导,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有价值,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文字选择框”中选字时,有一个同学找到了一个小知识:利用“+”、“-”键可以实现向后和向前翻页,找到汉字后输入相对应的数字键即可输入。这个知识对当前来说很有意义,我及时表扬了这个同学让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使同学对“有价值信息”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
         ③“储宝库”一一信息存储。
         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在一个专用的小本子上,起名“储宝库”,这样既可让学生加深印象,又是一个信息存储的过程。
         ④信息的应用
         让学生搜集信息就是为了能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和提示学生使用自己搜集的知识。

例如:在练习打字时,有的同学遇到不会打的字需要切换另一种输入法时,总是通过鼠标操作实现,我就提示说:“这样操作太慢了,不方便,会影响打字的速度”,这时学生一下就想到了利用快捷键的方法可以方便、快速的实现输入法之间的切换。
         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以及课外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有利学生掌握更多信息技术知识,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二、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木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指法的练习,一开始学生连最基本的键位都不清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也比较笨拙,这样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就觉得没意思,比较枯燥。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课前5分钟进行一个小竞赛,看谁的指法进步快,这样学生就觉得比较有意思,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发觉学生在击打的时候轻松多了,正确率也提高了。这样坚持每节课练习的方法,学生的速度持续快速上升最后甚至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每分钟竞能输入200个字母左右。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学习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于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三、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们制作的班报——“手抄报”。全是靠手工作业,既辛苦又费时,写错了又不好改正,表现力也不是很强。于是想:可不可以让学生用电脑来设计、制作班报呢?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这样我就开始选了个班做试验,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自学、创新能力,我不再像从前那样传授知识给他们教着该如何做,而是让他们自己先试着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怎样得到张合适的纸、怎样设置版面、怎样改写字体、如何配置图画等等,都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在电脑上查找,看看电脑中是否有答案可以帮助我们,于是大家在“帮助”菜单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也养成了使用“帮助”菜单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们的“手抄报”改用电脑制作很快就完成了,制作出来的“电脑报”比“手抄报”不但工整,而且表现效果更出色,也更好的体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因此这个班的班报在全校的评比中获得了高度的赞誉。其他班的学生都以这个班为榜样,追着学习他们用电脑制作班报的知识,我见效果如此好,就在七、八年级开展这个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不再是他们的老师,只是他们的指导者;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他们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遇到问题,再带着问题自学以便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了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它是学生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只起指导、启发、总结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林.自学 动手 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诀窍[J].江西教育,2011(Z1):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