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提出我国实施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对指导天然橡胶在我国持续高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然橡胶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产业
天然橡胶是由自然植物产生的橡胶,有别于由化学工艺合成的橡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按照《橡胶生产技术措施》建立起来的天然橡胶林具有热带次生林小气候环境的生态效应,能有效地控制水地流失,保持土壤自然肥力。我国大规模发展天然橡胶已持续了50年,而植胶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能力仍保持良好,橡胶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事实证明,我国的天然橡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投资回报率高。据有关统计资料,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国家累计投资发展天然橡胶生产13.68亿元,而仅以橡胶树进入大面积投产的1981年至1999年计算,该集团公司累计生产干胶123.23万t,销售收入103.78亿元,扣除生产成本费用61.60亿元,税金7.61亿元,实现利润34.57亿元,19年共实现利税42.18亿元,为国家投资总额的308.3%; 到1999年末资产总额达43.71亿元,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5亿元。
2、植胶面积增加,干胶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我国1904年开始引种天然橡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橡胶面积仅为0.42万hm2,年产干胶只有200t。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五省区大规模发展天然橡胶,到1999年,植胶面积达63.90万hm2(其中开割面积42万hm2),1999年干胶总产量达48.96万t,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1166㎏/hm2;其中云南西双版纳分司4.88万hm2开割胶园,自1993年起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连年超过1500㎏/hm2,1999年达到1973㎏/hm2,比世界橡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非洲的科特迪瓦1994年1600㎏/hm2,高出373㎏/hm2,为世界大面积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之最高水平。创造了曾被国际植胶权威视为北纬17度以北为植胶禁区,在北纬18-24度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的奇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主要橡胶生产国之一,并在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国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3、天然橡胶由于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已成为国防和工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热带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天然橡胶是在西南部热带、亚热带人烟稀少或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区发展起来的。随着天然橡胶生产的发展,植胶业已成为我国热带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国防和工业需要的部分天然橡胶,而且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荒原有了人烟、公路、水电、电话、工厂、医院、学校和城镇; 在国有农垦橡胶生产企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村发展起橡胶、热带作物,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农垦橡胶生产企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橡胶和热带作物产品,而且上缴税金,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据统计1995年,云南西双版纳州有10个大型国有植胶农场,当年上缴税金达1.15亿元,占全州财政收入的61.4%。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解决就业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困难问题。我国天然橡胶业的发展,建立起了100多个天然橡胶生产农场,在天然橡胶及其相关产业上就业的职工已超过50万人(包括离退休职工),加上当地民营橡胶的胶农,使上百万人有了就业岗位。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增强了该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然橡胶生产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持续发展的因素,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国有天然橡胶生产企业未能实现自身良性经济循环。近几年来经营利润出现连年下滑,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其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养人过多,社会负担重,社会成本大,据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农场1999年统计资料,平均每吨干胶直接生产成本为3968元,而间接成本却高达4784元/t; 二是天然橡胶市场价格疲软; 三国有植胶企业深化改革,富余人员分流仍未获得较大突破; 四是国家对发展天然橡胶政策扶持力度尚小,未能在职工养老保险经费社会统筹、减少不合理费用摊派、税率优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植胶企业的社会负担。
2、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大。国有植胶企业土地资源有限,但人口基数已经很大。据1999年统计,仅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总人口就达28.8万人,在职职工11万人。由于植胶农场地处偏僻,资源有限,人口增多,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给天然橡胶产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致使国有植胶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3、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天然橡胶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产业,若出现人工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使胶林的生产能力降低。此外,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的天然橡胶,在其产品加工过程中也会给环境造成一些污染,对此要按照排污标准认真做好预防和治理。
三、我国实施天然橡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可持续发展,既是环境、生态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对于产业或企业来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就业循环和生态循环。
1、加大国有植胶企业深化改革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社会成本,是国有植胶企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也是国有植胶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良性经济循环的有效途径。
降低植胶企业社会成本,一是要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分流企业富余人员; 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调整植胶布局、产品加工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步伐,提高产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各级政府应采取明确、有效的扶持天然橡胶生产的政策,尽快解决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以及不合理的费用摊派,使企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轻装上阵,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形成良性经济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橡胶消费国和第三大橡胶进口国,自给率只能达到50%左右。而且天然橡胶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其发展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推广,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胶树产胶能力,增加我国天然橡胶产量是植胶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走天然橡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
近几年来,国有植胶企业大面积推广割胶制度改革,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据统计资料,云南农垦西双版纳分公司2000年胶工人均承担割株781株,比割改前1997年的475株,增加306株,增幅为64.4%; 胶工人均年产干胶4.73t,比割改前的2.75t,增加1.98t,增幅为72%; 吨干胶直接生产成本由割改前的5442元/t,下降到2000年的4035元/t,降幅25.6%,干胶年总产量由1997年常规割制的8.86万t,增加到2000年的9.59万t,增幅为8.2%。通过割胶制度改革,大面积推广新技术采胶,给国有植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天然橡胶生产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国的民营橡胶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99年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植胶总面积的39%,在云南省,民营橡胶面积已超过国有农垦企业的植胶面积。但民营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比国有农垦企业低,主要表现在开垦质量差,培肥管理水平低,品种配置质量不高,植株过密,新技术采胶推广应用滞后,胶农割胶技术得不到系统专业培训,致使橡胶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民营橡胶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比较大。因此,加强民营橡胶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橡胶生产技术水平既可提高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又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胶农的生产积极性,确保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持续发展。
3、加快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升级。由于科技发展和橡胶树新用途不断拓展,胶乳中非胶组分的利用,转基因橡胶树和胶木兼优橡胶树的栽培利用已成为新世纪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天然橡胶获得大面积北移成功,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世界先进产胶水平,这是应用科学植胶和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纵观国内外天然橡胶生产技术发展趋势,选育推广胶木兼优新品种已成为各植胶国的共识。也是天然橡胶在新世纪的又一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已培育出云研77-4、云研77-2高产、高抗新品种,开割第8年亩产干胶达300kg以上,株产干胶12kg以上,加速胶木兼优橡胶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橡胶树品种全面更新换代,建设好第二代胶园,应用转基因技术实施“绿色工厂”计划以推进天然橡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微割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天然橡胶生产成本,加快橡胶理化性能研究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扩大天然橡胶产品应用领域等,从而推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4、加强植胶环境保护,确保橡胶林可持续生产能力。植胶环境保护是天然橡胶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严格执行《橡胶生产技术措施》,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按照良种化的要求建立新胶园和完善原有胶园的建设,保护好土壤肥力和胶林的生产能力; 加强橡胶加工废水综合治理,以减少或杜绝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天然橡胶产业在我国持续、健康地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