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9期   作者:袁丹丽
[导读] 小学基础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摘要:小学基础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教学缺失,德育教育渗透并不乐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地渗透,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地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引言
         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显著。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师示范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数学课堂不需要渗透德育,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不需要渗透德育教育,他们认为,德育是语文或者其他人文类教师的职责,与数学这种理科类的教育无关。出现这种思想,是因为教师长期狭隘的观点,很多教师都认为数学应该传输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但这是一种不够成熟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将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背离的。同时,近年来,核心素养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品格与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数学课堂承担着品格教育、德育教育的重任,认为课堂教学不需要渗透德育教育的思想,与时代发展是格格不入的。2.数学课堂不能够渗透德育教育,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数学课堂不能够渗透德育教育,他们认为,数学是一种理科类的科目,具有逻辑性、思维性与抽象性。他们就觉得,数学知识是以知识、计算、应用为主,德育与数学之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认为数学课堂不能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师有很多。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习数学需要的是理性思维,缺少文科思维,教师应该进行的是计算与应用,不懂得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更不懂得如何在几何图形中渗透思维,这种“不能”、“不可以”的思想,使得德育教育与数学课堂成为两个平行线,毫无交叉,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处于缺失的状态。
         2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2.1明确德育目标
         要想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必须明确德育目标。只有德育目标明确了,德育工作才会有所导向,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倘若教师不能明确德育目标,其对德育工作的方向把握可能会出现差错。为了明确德育目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教师精心研究数学课程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第二,找到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结合的契合点,使德育有效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2拓展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质,让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带到课堂上,如讲述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科学家的精神品质等,通过故事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受故事情节的吸引,可以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内容,进而就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认识。例如,课堂上讲到“相似三角形”原理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古希腊数学家勒斯刻苦钻研的故事。故事中,埃及法老让勒斯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勒斯不断地钻研、实践,最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从“影长等于身长”中推理得到“塔影等于塔高”的结论,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可宣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实践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等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勇于实践探究等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3开设数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传统小学教学活动内容枯燥,方式单一,没有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没有办法将德育渗透到其中。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开设多种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熏陶。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利用猜谜语的游戏方式导入课程,例如“小小东西真奇怪,耳朵嘴巴在一块,二人相隔千里外,用它声音传得快”让学生去猜测,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消防员,给学生创设“有座大楼着火了,楼里有很多居民被困住,需要急救,需要打电话才能够获救”的情境,让学生掌握打电话的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2.4数学教师开拓教育方式,强化德育意识
         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借助教师团队的力量,将在授课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上升到集体的智慧,从教者们可以在一起商讨,确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育人模式。每个人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每一位教师在进行集体课前自己需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大家互相交流关于渗透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途径。不同人拥有不同的理解,将多方意见进行汇集,形成智慧共享。与此同时,可以大胆的突破学科的界限,参考其他学科内容,实现授课的多样化,提高大家的综合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何种人才,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强化德育教育是责任,亦是义务。教师必须要时刻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教导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
         2.5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渗透德育内容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德育要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视频呈现课程内容,通过视频的视听效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增加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性,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的。例如,讲“分数的加减法”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了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认真钻研、反复探究的过程。同时,搭配《感动中国》背景音乐,渲染德育氛围,使学生在德育氛围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数学科学精神。
         2.6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德育教程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数学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性,从而让学生将这些好习惯带出数学,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没有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觉性没有那么强,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约束教育,这些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做到。教师要求学生数学的日常训练,并且及时给予纠正和改错,提高学生的规范性,还是将在数学中养成的好习惯带出数学,这也使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着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任何事情都有着独立思考的想法,并且知错改错并认错,养成敢于失败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教育便能被称为良好的品德教育。
         结语
         数学课堂的理论内容过于繁多,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化繁为简,积极渗透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疯狂地沉迷于理论科学或者仅仅学会了课本上相对浅显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相当于对数学教育的补充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现如今所需要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自身素质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炳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2):57.
         [2]张付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3(6):62.
         [3]张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7(14):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