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环境监测部门服务质量和监测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首先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高数据可靠性的方法,旨在为政府确立科学的环境政策提供参照标准。
关键词:环境监测;可靠性;策略
引言
企业生产环节中极易产生各种污染物质,新时期国家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废气、废水污染排放口的监测和控制管理,相应监测数据一般是企业进行环保设施改进、工艺改进的必要支撑资料,换言之,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度是生态环境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石。环境监测数据需保证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环境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较多,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质量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越加突显,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管理及环境影响评价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监测得到的各类数据量突飞猛涨。尽管近年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监测仪器不断增多,监测技术不断提高,但由于受监测分析人员技术水平、监测环境、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导致异常数据出现,发生错报漏报现象。这些看似普通的数据,对环境决策是否正确、环境执法是否公正、环境评价是否科学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比如,平时开展的常规饮用水水质监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因此做好数据审核工作相当重要。再比如,对企业开展的常规污染源监测,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能正确反映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状况,为环境管理及环境执法提供数据依据。在平时工作中,环境监测数据量特别大,而且数据时效性比较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加以分析及改正,事后往往无法补救。因此,对于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监测机构必须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审核人员按规范认真审核,将数据审核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汇报领导,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监测站发布出去的监测数据的质量,让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2、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2.1实验室监测技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影响
实验室监测作为常见监测方式之一,一般样品采集后会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并最终完成相关的数据。实验室监测中,必须考虑质控要求、数据稳定性等内容,提高数据的抗干扰水平。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分析、外部现场样品采集等。当下,外部现场数据的采集并未具有统一化质控方法,导致监测工作对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
2.2现场监测技术的影响
第一,未按照要求进行现场监测技术的应用。多次采样法容易受现场环境条件影响,因此现场监测结果必须充分依靠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来保证。若是操作人员专业素养缺乏,对标准规范并未完全了解,这样会使得样品数据存在较多误差。第二,现场监测工况和取样地点的影响。国家相关机构出台的标准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取样位置,相关工作的开展需结合监测人员的经验、现场条件等。如小区样品采集中,需考虑汽车停置位置的影响,在进入街道后方可确定设备安放位置。第三,样品运输、保存工作未达标。现场运输条件、保存条件极易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一旦作业不当便会导致保存、运输等操作的可靠性下降。完成样品采集后,还要充分考虑运输、存储等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采集水样样品,必须按照监测物质的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保护剂,尽量采用差别化的采样瓶,保证低温运输。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控制因素、样品源头等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最终便会反映到监测结果中。
2.3在线监测技术对监测数据的影响
环境在线监测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在线自动分析仪器,借助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构建新的监测系统,实现在线环境预警、自动监测等功能。新时期,在线监测技术取得了广泛应用,如企业烟雾、噪声控制中。再见检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实时监测,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以及工作效率。
3、提高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方法
3.1数据要具有代表性
首先,与立足于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样品运输方法和保存容器,再向监测部门提交;其次,为了保障数据的可用性和代表性,要真正落实样品周围的大气、水、人文、土壤等环境监测工作,并由相关人员对于最后的监测结果进行签字。最后,还要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要求,保障数据的精密性,真正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定期监测,科学分析监测结果,以产生具有更加精密性的样品,提供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使数据监测效果达到最佳。
3.2保证数据准确性
首先,环境监测对数据采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监测人员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实施正确的数据采集方法,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为顺利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保障;其次,为了保障监测设备的专业性,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与具体实验要求相结合,严格控制各项指标,包括实验室的温度、环境、湿度、光照等,以便对实验条件给予满足;最后,监测人员应与实验背景情况相结合,对实验数据详细记录。同时,对监测仪器设备定期校核,以产生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最大化的降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误差。
3.3增加数据可比性
监测人员可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来测定同一个样品,然后在比较分析测定结果,看其是否一致,这样才能使环境监测数据更具可比性。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可选取多个样品。监测人员在具体实验监测中,要采用同一种实验方法来监测不同采集点的样品,并且认真观察样品结果,查看其是否具有可比性。同时,为了明确环境污染的原因,还需要对历年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3.4培养专业的环境
监测人员,重视资金投入由于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比较复杂的工作流程和极强的专业性,因此首先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应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产生更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使环境保护措施更加有针对性。
3.5根据逻辑关系进行判断
审核监测数据时,一定要注意某些监测指标测定结果间应存在的逻辑关系,利用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从而发现监测数据中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数据。比如,从理论上讲,污染物处理设施出口的浓度肯定低于进口的浓度,但在实际监测中偶尔会碰到数据相反的情况。这时就要及时查找数据异常的原因,在排除采样及样品分析环节无误后,一般都是污染物处理设施的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再比如,在常规地表水监测数据审核时,要注意几个指标的逻辑关系,即同一水样中,化学需氧量浓度大于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化学需氧量浓度大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另外,同一水样中总氮浓度大于氨氮加硝氮浓度之和。
结语
新时期,环境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环境等都会对监测数据精度产生影响。环境监测人员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充分认知。同时,为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提供保障,还应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以产生更加可靠和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毅芬.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探微[J].清洗世界,2019,35(08):52-53.
[2]王利妮.对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08):113.
[3]任灵芝.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