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平台在油气场站高危作业管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9期   作者:东宏伟 冯玉祥 吕杰 李志刚 朱和平
[导读] 高危作业管理是油气场站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摘要:高危作业管理是油气场站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是降低事故发生率、人员伤亡率的重要内容。目前,油气场站高危作业管理存在作业人员能力不足、风险识别不到位、开票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克拉处理站作为油田公司标准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全面推动以信息化为辅助手段的全面标准化建设,并将高危作业管控作为重要试点项目,从而解决高危作业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管控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介绍标准化工作平台在油气场站高危作业管理、承包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高危作业  标准化  油气场站  风险管控
         1 目前高危作业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1.1 承包商管理方面的问题
         从2017年到2019年进站承包商数量及作业承包商人次逐年增多,其中临时承包商人次占比均超过94%。从以往的临时承包商管理经验来看,临时承包商管理主要存在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作业过程难以跟踪、特种作业人员信息繁杂,需要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核实等问题。
1.2 高危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克拉处理站每年要开展两次检修作业,进行数次的施工作业,需要开具大量作业票,共涉及西油检修队、大庆电力、鑫兴自动化、兰石所等十余家承包商。由近三年作业票开具数量统计可知,每年的作业票数量呈上升趋势。
         作业票开票,要求严格,要求填写规范,字迹公正,不得涂改,每个高危作业都需填写安全工作许可证,工作安全分析和附件,据统计:平均用时28分钟,严重占用作业时间。而且在开票时需要打印各类附件,严重浪费纸张。作业票填写过程中也会出现作业票内容与工作安全分析不对应等问题。
1.3高危作业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克拉处理站目前有10套装置,属地范围广,作业地点分散,监管难度大。传统的监管模式为作业过程中,施工单位派出一名人员作业监护人,属地单位派出一名人员作为监督人,属地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巡回检查。这种模式存在问题是完全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监管的好坏极大依赖于人的责任心及风险识别能力,缺乏技术上的监督与督促。
2 高危作业模块在克拉处理站的应用
2.1 承包商人员管理方面的应用
         利用标准化平台,管理人员将承包商员工的基础信息(姓名、工种、工作年限等)录入平台。也可以使用该工作平台对根据承包商员工不同的工种及作业类型进行针对性的三级培训和能力评估,结果直接进入该员工的档案,其它场站也可查看,作为参考。当员工出现违章行为时,会被记入档案甚至拉入黑名单,在其他站队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可以说,员工所有的工作或者行为都会被“征信”,督促其遵守相关规定。
2.2 作业票办理方面的应用
         利用标准化工作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开票。在平台中,管理人员录入了不同区域,不同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管控措施,有助于开展工作安全分析。作业负责人可以提前提交作业申请,在提交作业申请时,平台会根据作业地点及作业类型作出相应的风险提示。在选择作业人员时,平台能够判断该人员是否具有相应资质。例如,在吊装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包含吊装指挥,如果没有,则会报错。
         作业票的办理是在定制防爆平板上完成的,作业负责人可以提前填写,提交安全管理人员审核,有问题及时改正,提高开票效率。开票的时限在后台做了限制,当开票是填写时间超过管理标准要求的时限时则会报错。平板设置定位功能,可以跟踪到签票位置,可以有效避免“未经现场确认签批作业票”(塔里木油田“安全禁令”之一)的发生。
         在电子作业票中,集成了工作安全分析、气体检测、上锁挂签等模块,高危作业票的标准化、信息化、无纸化,极大地提高开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作业票的错误率,也使风险管控更加有效。经统计,使用电子作业票以后,平均开票时间由原来的28分钟缩短至15分钟,开票错误率也大大降低。


         2.3 高危作业过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高危作业过程管理是高危作业管理的难点。克拉处理站借助标准化工作平台,开发了高危作业智能分析管控系统,提升了管理能力。该系统利用站内安装的79个高清摄像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种检测功能,目前开发了人员跌倒、静止、未戴安全帽三个功能,后期还将开发未系安全带、踩踏管线等功能。同时,该系统能够保存报警视频,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管理人员,提升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作业人员在违章或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发现。
2.3.1作业区域
          作业区域是指在视频视野范围内,人为设置虚拟电子区域,工人的操作,施工都在这个作业区域进行。智能行为分析的检测功能都只检测在作业区域内工人的行为。
          2.3.2未戴安全帽识别
          在视频作业区域内,同采用人工智能方法中物体检测与分类方法,无感知识别工人是否有未佩戴安全帽的违规行为。系统检测到有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时,生成报警视频,上传后台服务器。
2.3.3人员静止识别
在视频作业区域内,系统会自动识别工人是否长时间处于禁止状态。其中人员禁止定义为:工人保持禁止不动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如5分钟。
          2.3.4人员跌倒识别
          在视频作业区域内,监测是否有工人跌倒不起的危险情况。识别方法是通过人体特征组合的深度学习训练,判断人员是否处于跌倒状态。
2.3.5作业过程远程监控
在开具作业票时,可以勾选作业区域内的摄像头,管理人员可以利用PC端或移动端设备对作业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发现违章行为可以及时制止,提高监控效率。
2.4 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通过标准化平台开具电子作业票,可以方便地进行作业票统计分析。如不同时间开具作业票的种类、数量,各类高危作业的占比等。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明确高危作业管理的重点及方向。
3 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学习成本较高
          该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其操作方法需要重新学习,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使用初期,部分员工存在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处理站编制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并开展了多次培训,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掌握使用方法。
3.2对移动硬件及网络状况的依耐性强
          由于油气场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需要使用防爆移动平板,这就导致平板比较厚重,便携性不强。处理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冬季气温较低,平板在低温环境中的待机时间很短,影响使用。目前,正在与平板厂家进行沟通,以解决这些问题。网络方面,处理站建立了专用4G网络,部分区域会出现网络型号弱的现象,需进一步优化。
4 结论
          克拉处理站标准化工作平台时塔里木油田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探索。处理站借助该平台,创新高危作业管理模式,解决高危作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使用效果来看,该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了数字化、信息化场站的建设。但是,由于该平台属于全新开发,软件、硬件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持续优化改进。后期,该平台将向油田其它场站陆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灏.浅析油田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4):59-60.
[2]左振涛,王锋,张露.石油化工企业高危作业风险管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7,30:79-81.
[3]闫鸣.探讨油田数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化工管理,2019,17:214-215.
[4]魏云峰,何新兴,王小鹏,等.塔里木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123-130.

作者简介:东宏伟(1991-),男,大学本科,中级职称,QHSE管理,塔里木油田克拉油气开发部克拉处理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