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科技化程度不高、资料散乱、实施过程影像资料保存难等问题,基于GIS系统和“移动一张图”软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服务于项目实施的管理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预算、单体图、规划设计图等项目施工必要资料,通过编程和数据处理的方式高度融合到移动终端,配合“移动一张图”软件的底图显示、数据处理、定位、录音照片采集等功能,使得项目建设管理只需一个终端,方便外业勘察、施工督导、资料留存。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GIS ;项目实施;管理系统
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1]。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依托科技,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事中监管,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1、存在问题与设计思路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普遍使用纸质资料,未与先进科技成果没有形成有效衔接问题。一方面规划设计报告、预算书、规划设计图等纸质资料携带不方便容易损坏,另一方面纸质图纸对施工人员的看图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工程布局很难与复杂现场环境一一对应,往往导致最终建成的工程位置、工程量跟规划设计相差较大,容易造成竣工工程布局不合理,规划设计变更多的问题。
针对于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以规范底图资料、设计图纸转换上图、设计资料切割集成、软件优化为开发思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料的可视化、科技化、便携化。
2、数据库底图的选择与“移动一张图系统”
国务院批准自2018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故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所选底图全面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包括每年下发的卫星遥感图片、国土最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调整完善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现状地物数据库、行政区数据库等,如图1所示。
“移动一张图”是服务土地管理的软件,具有导航定位、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实时数据查询分析等功能,基于此系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通过处理后形成可视化成果。
图1 系统中的底图数据 图2 高标准农田项目工作底图
3、基于GIS的数据处理
(1)利用GIS的图形和数据处理功能,将规划设计图中项目区范围导入移动终端的管理系统内,形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工作底图,如图2所示。
(2)将规划设计图中所含单体工程位置、管网走向、标注信息等构成元素转化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固定文件格式,形成系统中的工程布局图。如图3、图4所示,原规划设计图经过GIS的数据处理和转换,最终在管理系统中形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规划设计图。
图3 原版规划设计图 图4 系统中的规划设计图
(3)规划设计资料的分割与集成
这里所指的规划设计资料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报告、规划设计单体工程图、项目预算等。
规划设计资料的处理:将同一个单体工程所涉及的所有数据从各个资料中分割出来,各自形成对应的数据库。在工程布局图中每个单体工程位置设置链接,以便按照需要分别调用相对应的规划设计资料。如图5所示,可按照需要随时调取工程单体图等资料。
图5 单体工程资料随时查 图6 项目实施中所采集的照片
4、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应用
(1)项目底图和规划设计图导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后,在项目实地放线时,可利用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功能精准定位施工人员所在位置,结合底图快速准确的定位目标工程位置。
(2)利用管理系统调看项目区内卫星图片、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库,可对工程服务范围内的地类进行分析,方便科学合理的调整工程布局。
(3)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对工程实施过程、召开的会议、使用建设材料等进行拍照、录像、录音,留存相关影像资料。
(4)利用管理系统可随时查阅某个地点的坐标,方便对工程的精准定位。
5、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库、项目规划设计文本资料、规划设计图融为为一体,实现了项目范围、单体位置、项目设计资料的集成可视化管理。通过施工管理系统可实现精准定位工程位置、现场分析地类、统计数据,实现实施前中后现场照片、影像资料、会议记录等信息随时留存,方便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事中监管。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将传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摆脱了大量纸质资料的束缚,实现了项目规划设计成果可视化、现场监督实施动态化,利于精准还原设计意图,做好工程总体布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