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竹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段左侧滑坡处治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9期   作者:李飞1 周琦2
[导读] 论文以谷竹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段左侧滑坡为前提

         摘要:论文以谷竹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段左侧滑坡为前提,结合项目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采用软件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抗滑桩+建立排水体系的处治设计,对滑坡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并为建设其它工程地质条件类似的项目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分析;防治措施

1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公路交通线网贯穿力度的加大,近年来鄂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鄂西北地区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使得高速公路建设在暴雨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诱发一些地质灾害,不仅可能造成工程损失,降低工程建设效率,更会对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以及人身、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滑坡就是在鄂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频发的一种地质灾害。目前关于滑坡的研究获得了较多成果,徐邦栋[1]研究了滑坡形成的自然和地质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勘测勘探方法,滑坡性质和参数的分析和测定,为整治滑坡提供了方法与途径。杨姗姗等[2]研究了降雨导致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以金沙江上游铅场滑坡为例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削弱作用。分析了降雨对滑坡分布的影响,指出降雨型滑坡主要分布于久雨及暴雨区,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及降雨形式等有关。对降雨型滑坡要做好坡体排水工作,应充分利用气象资料,加强对滑坡的监测预报。黄镳[3]研究了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龙岩段A11合同段K187+350~K187+460段滑坡,在对其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夯填裂缝、反压、钢管桩、挡墙、截排水、坡面植草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王鹏等[4]研究了山西省某工业园区入园道路工程深路堑路段滑坡,根据其工程地质条件和目前边坡情况,以“自上而下,分级开挖,逐级治理”的原则,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该深路堑滑坡提出“卸载+抗滑挡墙”的综合方案,对该滑坡路段进行整治,对其他地区滑坡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保等[5]研究了北碚工业园区的Z3路中K0+140~K0+280段岩质顺层边坡,该滑坡补充勘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岩土体各项物理力学测试指标,对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变形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及建议。本文将以谷竹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段左侧滑坡为例,综合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从而起到为其它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的作用。
2 项目概况
         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 段滑坡位于湖北省房县窑淮乡,边坡于2017年10月秋汛(十堰地区雨季)发生路堑墙体推移和破裂情况,边坡顶部土层出现裂缝,同时上方覆盖层遭刷滑落至挡墙及碎落台处,需对边坡进行治理。


图2.1  滑坡示意图

2.1工程地质条件
         谷竹高速公路位于鄂西北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区,处于武当山脉西南坡与大巴山脉东段东北坡的连接地带,山脉呈北西向横列路线区北、南两侧,沿线山体海拔高度一般在400~1240米(谷城、保康交界的园岭山),路线经过区域海拔高度多在500~800米,谷竹高速公路K123+480~K123+562段左侧边坡属于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区,主要为片岩,滑坡范围内高程607~629米,自然坡度为10°~30°,是本公路段地貌类型中的主要地貌区。
2.2气象水文条件
         滑坡所处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本区降水多集中在4-5月梅雨季节及8-10月秋汛季节,冬季雨量最少,年平均雨量920毫米左右,年最大为1750毫米,年最小为470毫米。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东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或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5~2.1米/秒,最大风速为27米/秒,最大风力可达九级。
         受海拨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区内山地小气候具多样性,夏季灾害性天气较多,常有干旱、暴雨-强降雨出现,其中暴雨-连续降雨,可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降雨一方面沿坡体入渗,使坡体饱和,增加滑体自重,另一方面,降雨沿裂缝入渗,软化坡体物质及滑带,降低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同时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或裂隙面流动,在坡体中产生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使滑坡发生变形破坏。
3 滑坡变形特征分析及处治设计
3.1滑坡变形特征
         根据观测结果,本滑坡发生重大变形破坏均发生在降雨过程中或降雨结束之后,故降雨是该滑坡发生持续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降雨一方面沿坡体入渗,使坡体饱和,增加滑体自重,另一方面,降雨沿裂缝入渗,软化坡体物质及滑带,降低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同时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或裂隙面流动,在坡体中产生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使滑坡发生变形破坏。
3.2设计下滑推力
         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路堑边坡设计要求,本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天然工况条件下采用 1.30 的设计安全系数,暴雨工况正采用 1.20 的设计安全系数,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下滑力计算,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如表3.1所示:


         图3.1  计算剩余下滑力剖面图
        
         表3.1  剩余下滑力计算表
计算方法    计算工况    第21条块剩余下滑力(kN)    设计安全系数
传递系数法    天然工况    408.45    1.30
    暴雨工况    571.93    1.20
         分析计算结果,采用最不利计算下滑推力580千牛/米作为控制。
3.3处治方案设计

         图3.2  山体滑动范围挡墙变形分段情况
        
         鉴于上述分析,基本判定 K123+480~K123+562左侧边坡变形是因为边坡覆盖层的滑移导致,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或持续降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经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及咨询单位、专家意见等,拟采取抗滑桩+建立排水体系相结合的综合方案。
3.3.1抗滑桩
         拟在K123+460~K123+560.5范围内、路堑挡土墙外侧5米左右平台处设置抗滑桩,桩身2米*1.5米,间距4.5米~6米,桩顶高程680米,桩底高程660米,全长20米,悬臂部分高度为7米,锚固长度13米,共20根桩,按如下原则布置:
         (1)抗滑桩间距4.5米段:即K123+460~K123+500.5米段,长度40.5米,共10根桩(编号1#~10#)。本段对应的是挡土墙变形错位最明显的段落,本段采用的最不利工况计算下滑推力580千牛/米作为控制,设置抗滑桩。
         (2)抗滑桩间距6米段:即K123+500.5~K123+560.5米段,长度60米,共10根桩(编号11#~20#)。 本段对应的是挡土墙有基础滑移挤压边沟现象的段落,此段为既定滑动范围往竹溪方向(大桩号方向)的延伸段,基本已超出主滑移区范围,采用的计算下滑推力400千牛/米和库伦土压力双控,设置抗滑桩。
         抗滑桩穿越滑动面并固定于岩层中,按照悬臂段和锚固段分别进行桩体配筋,桩体上半部分悬臂段长度为7米,锚固段设计长度为13米。主筋采用中36的HRB400的螺纹钢筋,锚固段最大配筋率为1.3%,桩体采取C30砼浇注。
         桩体护壁为外尺寸为1.5米*2.0米,护壁砼内配筋,其保护层厚度为100毫米,模板使用钢模拼装而成,用钢管支撑,检查无误后用C30砼浇注,并用震动棒捣实。每开挖0.8米进行一次护壁,但当遇到孔壁土质松软或破碎时,每次开挖和护壁深度应减小(通报设代及管理部门批准)。护壁外侧用木撑下挖至护壁高度立即浇注护壁,护壁背后坍方的空洞可待灌注混凝土桩时,在其上缘护壁上凿洞填充片石或混凝土,以保证桩壁周身与土体衔接。
         抗滑桩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如下:
         抗滑桩的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一放线、定桩位一开挖桩孔一地下水处理一护壁一钢筋笼制作与安装一》混凝土浇筑一混凝土养护等。
         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握施工时间、施工顺序及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边坡的稳定。要做到:
         (1)施工时间宜在旱季(非雨季)进行;
         (2)施工前应先做好坡面排水,抗滑桩应由两侧向中间靠,必须采用间隙跳跃式,开挖的断面需错开一定距离(跳跃间距不小于2倍桩间距)。 同时需待第一批桩混凝土浇注后方可开挖第二批桩孔,使其不引起滑坡条件的恶化,以确保施工安全。抗滑桩是在一个滑动的松散土体上进行施工,土的整体性较差,某一段或某一部位土体受开挖产生的侧压有可能使护壁发生位移,故护壁采用钢筋从上到下通过不同节护壁间竖向钢筋端头的 180°弯勾联成一体钢筋砼,同时护壁常采用锥形瓶盖状以增大护壁与孔壁的滑动阻力,以保证孔内作业的安全;可在浇护壁混凝土加入早强剂以减少护壁拆模、养护时间,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期;另外,开挖过程中由于滑动面长期受积水的影响,岩土饱和水排走后失去相互间的撑力形成不稳定的井壁,有肯能引发小型坍塌现象,对坍塌的处理一般可借鉴隧道坍方处理办法,用钢筋在周边斜插固定,护壁外侧用木撑下挖至护壁高度立即浇注护壁,该段护壁一般要加大护壁厚度,护壁背后坍方的空洞可待灌注混凝土桩时,在其上缘护壁上凿洞填充片石或混凝土,以保证桩壁周身与土体衔接;
         (3)抗滑桩材料纵向受力钢筋焊接接长、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均应符合《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抗滑桩如采用钢筋笼吊放施工将不便于在方形孔内旋转、定位,如采用在孔内焊接,绑扎,则要求四边角钢筋能同时起到架立钢筋的目的,形成绑扎、焊接框架,以方便施工。抗滑桩桩位分散,采用商品水泥利少弊多,如在现场搅拌机搅拌后,可采用刚性串筒与柔性串筒配合进行投料法施工,但必须每隔0.3至0.5m高振捣一次,并且应特别注意边角部分的振捣,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滑桩一般不允许分多次施工,为使悬臂段端与锚固端连续施工,可采用先安装悬臂端模板并在底部设活动门,然后利用活动门进行浇注锚固端砼,最后封闭活动门,在混凝土未初凝前利用开挖土石方时已设置的设备(如摇头扒杆、吊桶配合卷扬机等)进行浇筑悬臂段部分,或者搭设施工平台由悬臂段顶部经串桶投料法进行浇注施工。
         (4)在开挖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跟班作业,随时记载土石成分变化情况,用地质柱状图表示出来,特别要求注意滑体滑移变化,滑体擦痕、滑动面是否与设计考虑滑动面相同,如不同则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求另行处理,使桩基埋于滑动面以下满足设计受力所需深度。
         (5)采取动态设计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实施过程对现场地形和地质情况进行核查。桩顶面、底面高程和设计桩长可根据现场地形和地质开挖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前应通知相关设计人员并得到书面认可。
3.3.2排水体系设计
         设计全面而有效的排水体系,即:根据卸载开挖和削坡后的地形,在滑坡周边布置截水沟(天沟),在开挖后坡体表面布置多排平台截水沟(兼顾排水沟功能),并在坡面设置2-3道坡面流水槽(流水槽与截水沟可按“Y”字连接)。
         抗滑桩与挡土墙顶部平台区可采取30厘米厚浆砌片石硬化处理,以防止坡面水份渗入墙后。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原挡土墙体系的部分泄水孔已经堵塞,应疏通打孔,其主要目的是排除上方边坡范围内部水分,减少坡内水压。
3.3.3其它坡面防护措施及破坏部位排查
         对出现的裂缝进行填充夯实处理,清理上部表面滑动土层。对于已开挖坡面上的滑坡滑落物应予以清除,检查坡面防护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3.4持续观测与动态措施
         在滑坡处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应连续进行观测。对现在坡面发生的裂缝和变形,应在原设计基础上加强加密持续观测的强度和密度,一旦发生变形位移、坡面开裂、变形、滑塌、坐落等状况,山体顶部和后部分(反坡)出现新的裂缝或原裂缝进一步发育扩大,应立刻对滑坡体的发展和趋势进行新的判断。
4 结论
         (1)降雨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降雨一方面沿坡体入渗,使滑坡土体饱和,增加滑体自重,另一方面,降雨沿裂缝入渗,软化坡体物质及滑带,降低滑带抗剪强度参数,使滑坡发生变形破坏
         (2)通过软件计算分析得出: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或持续降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应对滑坡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针对性地采取了抗滑桩+建立排水体系相结合的综合方案,能够有效治理滑坡,同时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
[2] 杨姗姗,邓华锋,黄坚,陈兴周,邓成进.滑坡灾害与降雨关系研究[J].人民黄河,2010,08:128-129+131.
[3] 黄镳. 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道路工程[J].福建交通科技,2013,05:21-23.
[4] 王鹏,黄山. 山西某公路深路堑路段滑坡治理[J].四川建材,2016,08:141-142.
[5] 李保,梁浩.北碚某路基顺层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0,106-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