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专家对我国地下水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及对策,并对问题源头进行调查分析。在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情况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评价;关键问题
近年来,地下水环境保护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面对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检测和评价分析,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法律角度出发,针对破坏地下水环境的工程项目应建立有关制度,保障用水安全。
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
(一)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严重,导致水环境破坏的原因包括农业污染、工业污染、人类生活污水污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将产生大量工业废水废渣,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当地下水环境污染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时,这些工业废水将顺着雨水流进地下水中,是引起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严重情况下,当工业废水废渣中包含重金属或石油等污染物时,这类物质进入地下水中,会带来持久性污染问题,加大了治理难度,对地下水资源利用及保护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进行地下水污染防范时,应重点考虑工业生产方面引起的水污染问题,通过规范工业污水排放行为,设定排放标准等,从源头上解决工业废水带来的污染问题。通过有效治理,挖掘各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潜能,形成良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引起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种植中使用过量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农业生产中,土壤中不断累积化肥和农药,并在灌溉和降雨的影响下,这类污染物随着淋雨沟、径流向水体转移,造成严重的地下水环境和地表水污染,无法保证我国水资源充分利用。另外,在畜禽养殖中,将产生大量废水及畜禽粪便,当水环境污染防治不当时,污染物将在水和土壤的载体作用下,进入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在人们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当出现滥排乱堆问题时,将造成土地污染和水环境污染,是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时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二)地下水储量锐减
近年来,我国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明显增加,为了保证水资源充分利用,加大了地下水开采强度,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严重破坏含水层,导致地下水位降低,严重时会产生地下水漏斗。相较于地表水来说,地下水补充速度缓慢,一次河水循环只需要20天,但地下水循环周期达到1400年,地下含水层、蓄水层形成时间较长。因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地区人们地下水开采速度远远超过地下水补充效率,导致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处于一个恶性循环,对地下水环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统计表明,现阶段工业用水量在总地下水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9%,并且体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随着地下水含量减少,将造成蓄水层储水量永久性缩减。而加大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地下水开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促使水资源保护效果更好。
二、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因素
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水位下降。近年来我国地下资源开采力度较大,地下水位下降问题明显,一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临近衰竭。由于水位下降,海水将进入地下水中,带来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并且部分地区进行长期开采后,政府部门没有针对地下水位下降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水分供给不及时,同样会导致水资源污染;二是农业生产问题。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不得不借助先进设备进行农田灌溉,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但在灌溉中,容易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在灌溉过程中使用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排泄条件好的地区,通过灌溉可促进地下水循环,将地下水变化幅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而一些排泄条件差的区域,农业灌溉将导致土壤条件变差,影响水资源利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具体应用
(一)评价方法
在地下水环境评价方法选择上,通常采用单因子评价方式,虽然能评价目前地下水资源状况,但由于影响原因考虑不全面,导致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差距大。而将综合指数评价法、主要成分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应用到水资源评价中,可进行全面评价,提高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性。如在采取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时,要求工作人员对水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全面整理,计算因子均值、双指数、混合加权结果等数据,对地下水环境状况有一个客观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可针对评价需求进行评价方法的科学选择,确保最终评价结果有效性。
另外,还要建立地下水评价分析模型。工作人员从地下水性质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水环境评价,这时应采用数值法,在保证地下水水文数据完整、可靠的情况下,为数值计算提供有效的参照,并建立相应的模拟仿真模型。评价人员利用数值法确定水量,同时预测地下水变化是否会引起地质灾害,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评价。进行模拟试验时,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调查区域的地下水流动情况,减少外部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于一些数据提取难度大的区域,应适当缩小模拟范围,提高模型评价可靠性,发挥评价模型的参考作用。确定模拟区域后,工作人员可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在软件平台上完成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地下水评价实践中,还要做好检测工作,有关人员要从地下水情况来考虑,通过检测了解地下水发展规律,保证评价合理性。当地下水变化不明显时,可根据当地历史数据来了解地下水性质特点等,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同时进行评价时,要将检测器材放置在水中,更好的进行地下水检测。
(二)评价指标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选择上,应从地下水环境影响关键因素出发,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从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量两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当地下水中包含超标的镉、汞、砷等元素和其化合物时,这类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将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元素含量并进入人体,当浓度超过人体健康允许指标时,将给人们带来危害。上述元素将停留在人体脑组织、肝肾、骨组织中,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做到对水质问题的充分把握,通过去除有害元素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五六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便是由于食用大量含汞鱼虾引起的,汞元素入侵人体脑神经,会造成综合性疾病。一般重金属存在中毒隐患的浓度在1-10mg/L范围,对于毒性强的镉、汞元素来说,其具有毒性的浓度在0.1-1mg/L范围,重金属大多毒性较强,会造成慢性中毒,最终在人体中发生畸变。另外,地下水减少同样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将地下水水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制定可行性地下水环境评价标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将造成地下水漏斗,如伦敦、莫斯科、巴黎等著名城市,都出现过上述现象,漏斗的出现将造成地表裂缝,导致水资源流失,对当地建筑工程施工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地下水流失会对水土平衡造成危害,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这种情况下土地中的养分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地生产力,还会造成水质恶化。
(三)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设置
设置水质监测点,可对各区域地下水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跟踪评价,实际进行监测时,应加大对潜水层的考虑,并且在进行承压含水层的水质监测时,要注意水资源及时排泄和补给,确保水资源监测有效性。对于一些有着大量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监测点,而对于水污染严重地区,要增加监测点来对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监控。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地下水环境保护力度,确保水资源充分利用,相关领域将综合评价法运用在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中。采用评价当地蒸发量、降水量的方式,确定地下水环境污染来源和水量变化特点,结合评价结果制定水资源治理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英,胡亚琴,李琦.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37):116-118.
[2]苏旺霞.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7):43+45.
[3]邱德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智能城市,2019,5(1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