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花样农产品映入眼帘。虽然农产品种类以及它的形式增多,但是其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多。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乎民之生计,能够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指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农产品质量因地域、季节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质量安全受到自然、经济、市场、技术、社会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风险因素不断叠加。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过程。
1.1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也即源头风险,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根本,主要指原料在种养殖过程中由于农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违规使用造成的人为风险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因环境剧烈改变、病菌毒素感染引起的非人为风险。
1.2加工过程中的风险
加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生产加工技术不完备、设备清洁不达标、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及为追求良好的感官效果而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而造成的农产品污染。
1.3储运过程中的风险
储运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农产品在储存和实现空间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储运条件不合适以及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发霉变质,或使用劣质包装材料导致的农产品污染。
1.4销售过程中的风险
销售环节的风险主要指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卫生等原因使农产品可能遭受到污染以及由于农产品品质变化而带来的危害。相对于以上其他风险来说,销售过程中引起的风险较小且容易识别。
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2.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工作
一般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工作内容包括物理学监测、化学监测以及生物监测:一是接柱水分活度测定仪和电导仪,以监测农产品中残留的残留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监测为目的进行的物理监测;二是借助红外线光谱仪、光谱仪等工具针对农药、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监测;三是依靠基因扩增仪、酶标仪等一起以农产品里面的微生物病原体以及毒素等未监测目标而进行的生物监测。在以上三种监测手段中,使用次数最多、也最为重要的监测手段是化学监测(由于当前化学用品使用更多),最为精准的监测手段是生物监测。不管是生物监测,物理监测,还是化学监测,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一抽样,二监测,三推断。通过完善的监测流程以及先进的监测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尽量减少农产品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健康影响。
2.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评估
安全风险,指的是相关事物的不可控或者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其作用对象造成的不好的效果。而所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指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会对大众以及社会的各方面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和其他影响,目的是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确保社会大众对其有着正确的认知,促进社会的稳定。
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是: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膳食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其中,危害识别指的是通过识别风险监测技术手段进行的农产品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以及生物监测,从而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理、生物、化学风险因素;危害特征描述指的是在危害识别完成以后,对风险因素进行的化学药剂使用量、病毒量、影响程度等的描述;膳食暴露评估指的是对农产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正常人体的摄入量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估;而风险特征描述指的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工作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的总评估,风险特征描述是始终遵守计量合理且水平最低的原则。
3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和建议
3.1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实现精准监管
完整有效的追溯体系是对食品安全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依托,是约束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食品信息追溯平台的对接;同时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各省、市、县等地方平台的合并共享,首先实现全省平台整合,再逐步实现全国一个平台的目标;还要逐步扩大追溯范围,实现全程可追溯。另外,开发手机APP或利用其他移动设施直接扫描二维码等获取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等,真正实现全程可追溯。
3.2强化执法,违法必究,加大农产品安全违法处罚力度
在美国,因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对违法者进行高额罚款的案例屡见不鲜,而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对偏轻,违法成本较低。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需下狠心、用重典,加大对农产品安全领域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安全赔偿制度。对非法生产、经营问题农产品的行为,不但要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更要追究刑事责任,并提高量刑标准和幅度。将出现问题的农产品经营者,列入农产品安全信誉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问题严重者终身禁止其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使经营者不敢逾越食品安全的高压线,不敢从事违法生产经营农产品的活动。
3.3改进农产品安全监测模式,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支撑作用
结合“放、管、服”改革精神,明确政府设立的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原则,强化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更好的完成监管和服务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随机抽检全覆盖和检打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农产品生产基础数据库,创新工作做法,真正实现农产品随机抽检和监管环节全覆盖,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针对监测结果及时开展严格执法,实现从源头治理,有的放矢,对症管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3.4开展省市级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心牵头,面向全国开展,因为地区间差别太大,难以聚焦问题和风险。应该针对各省实际,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技术队伍,强化措施保障,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结果价值;灵活选取风险评估研究方向,根据种植模式特点灵活设置评估周期,从基础做起,做真做实,真正揭示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成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眼睛”和导向。
总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于保障人民生计和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管控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力度的手段主要有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为了做好这两个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与监测模式与体系。
参考文献:
[1]董飞,陈本晶,王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2).
[2]王殿华,苏毅清,钟凯,等.风险交流: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新途径-国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12(7).
[3]马妍妍.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风险事件的媒体表征与整合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