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膜玉米栽培可以隔离土壤和大气沟通与交流确保土壤内的热能不发生流失现象的一种技术,其具有操作简便、作用高效的特点,可以适应我国人类生活的需求,且能够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本文拟对地膜玉米栽培高产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地膜覆盖 高产栽培
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是玉米实现高产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实现目标产量15t/hm2、株数6.75万~7.65万株/hm2、平均穗粒数600~750粒,千粒重320~380g的产量结构,笔者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总结了地膜覆盖春播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有机质>12g/kg、碱解氮>75mg/kg、速效磷>8mg/kg、速效钾>200mg/kg,且土壤含盐量<0.2%的中上等肥力土壤,茬口一般选择小麦、油葵、瓜菜、苜蓿、绿肥等,而甜菜茬口不易种植玉米。
2、整地
土壤质量应达到“墒、平、松、碎、齐、净”六字标准。“墒”即播前土壤应有充足的底墒(土壤持水量60%~70%);“平”即土地要整;“松”即表土疏松、无中层板结且上虚下实;“碎”即无大坷垃,土壤细、面;“齐”即地头、地边、地角无漏耕漏耙;“净”即地面无残膜、残根、残秆等。开春后对已秋翻冬浇的地块,早春应及时耙耱、保墒。未施肥的地块,可在早春开沟施肥,然后耙耱保墒播种,若秋季只耕未冬灌地,则开春后应及早灌水,保墒后耙耱保墒播种,切不可过早抢墒播种,以免烂种或缺墒干籽影响出苗。
3、选种及种子处理
选择优质高产、株型紧凑、粮饲兼用的中晚熟玉米品种,如华玉9号、郑单958、KWS2564、DK656、登海1号。所选种子应达到国家种子二级以上标准,即选杂交率>95%、杂交一代种、纯净度>95%、发芽率≥90%、含水量<14%的合格种子。种子要求光泽度高、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以满足精准播种的要求。
4、株行距配置
足够的株数和适宜的密度,是玉米丰产的重要保证。若过密,则植株间对土壤养分、水分的竞争以及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造成玉米植株纤细、穗小、空秆率增加,进而减产;若过稀,则因不能充分利用水分、养分及光照,造成单位面积光合产物减少,同样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实行宽窄行,平均行距50cm左右(窄行40~50cm,宽行55~65cm),株距24~28cm,理论穴数7.14万~8.31万株/hm2,也可以采用1.45m幅度的膜,膜上点播,膜上行距(40+50+40)cm,膜间距60cm。
5播种
播前进行晒种2~3d,并进行发芽试验。为防治玉米黑粉病,播种前可用种子量0.2%的多菌灵进行拌种,拌后堆闷4~6h即可播种。
播种时要求播行笔直、铺膜平展、压膜严实、采光面大、下籽均匀、交接行准确、播深适宜、镇压严实、到头到边,若发现漏播断垄则应做记号及时催芽补种。每隔15~20m对膜短压一锹土,以防刮风掀膜。
当0~5cm地温3d内稳定在10~12℃时即可进行播种,适时早播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利于穗大籽饱,提早成熟。一般可在4月5日开始播种,适宜播期一般在4月10—20日。要适期适墒早播,确保一播全苗。常规用种45.0~52.5kg/hm2,精量点播用种30.0~37.5kg/hm2,半精量点播用种37.5~45.0kg/hm2。下种12万~15万粒/hm2,播深4~5cm。播种时将磷酸二铵种肥75kg/hm2施于种子旁侧5cm、深8cm以下的土壤中。
6苗期管理
6.1中耙除草
玉米螟是玉米产区的主要虫害。在防治上,除进行秋翻冬浇、轮作倒茬、秋季青黄贮、将玉米秆集中碾压焚烧外,还可采用生物、化学及物理防治相结合进行。如用Bt3750g/hm2,或白僵菌3750g/hm2、呋喃丹12kg/hm2分别与45kg/hm2细沙拌匀后于喇叭口期灌心。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6.2及时定苗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实行宽窄行,平均行距50cm左右(窄行40~50cm,宽行55~65cm),株距24~28cm,理论穴数7.14万~8.31万株/hm2,也可以采用1.45m幅度的膜,膜上点播,膜上行距(40+50+40)cm,膜间距60cm。
6.3蹲苗打杈
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及时去除分蘖,防止养分消耗,切不可动摇根系损伤全株。
6.4叶面喷肥
根据苗情,叶面喷肥1~2次,叶面肥第1次在玉米苗期,第2次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用磷酸二氢钾4500~6000g/hm2、硫酸锌1500g/hm2,对水450kg/hm2进行叶面喷雾。
为确保密植玉米丰产丰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玉米健壮素675g/hm2,或矮壮素1500g/hm2,以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强抗倒伏能力,促使较多的养分向雌穗上运输。
7肥水管理
玉米自出苗到成熟,一般需浇水4~6次,浇灌量为6000~7500m3/hm2。苗期抗旱能力强。第1次在拔节期或稍晚些进行,即中午玉米叶片大多数出现萎蔫卷曲,早晚叶片又恢复原状时,并持续2~4d即可浇头水,尤其地膜玉米浇头水不宜过早,与露地玉米相比,地膜玉米由于前期土壤温度、湿度及养分状况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往往地上部生长旺盛而地下部分生长相对较差,根系不发达,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蹲苗”,将影响后期玉米抗旱、抗倒伏和吸收养分的能力,以致于造成早衰,反而达不到覆膜应有的增产效果。第1次追施尿素375kg/hm2、磷酸铵45kg/hm2,施于玉米旁5cm处,深10cm以下。施肥后15~20d后浇头水,再过10~15d后,及时浇第2次水。浇第3次水时,依据玉米长势长相再追施尿素150~225kg/hm2,即2次施肥,要防玉米后期缺氮而早衰减产。土壤水分应常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抽雄灌浆期不低于60%~65%,同时浇水前要注意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切忌在大风大雨天气下浇水,以免倒伏。
8化控
播种后遇雨,应及时耙地破板结,若土壤未进行除草剂处理,田间稗草、灰藜等密生杂草较多时,可用中耕器进行耙地和中耕,及时铲除杂草。中耕除能消除杂草外,还具有增加地温、保墒、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作用。中耕次数视杂草多少及土壤板结状况而定,一般在头水前机械中耕2~3次,人工株行间松土锄草1~2次,第1次中耕浅些,以7~8cm为宜,以后逐渐加深。做到不铲苗、不理苗、不拉膜、不拉沟、不留隔墙、不起大土块,达到行间平、松、碎的质量要求。
9 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9.1叶螨
玉米叶螨(玉米红蜘蛛)在本地时有发生。尤其在7月底至8月初高温干旱气候下,玉米叶螨经常呈暴发性危害。玉米叶螨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用专用杀螨剂如克螨特?爱呋叮2000倍液或石硫合剂等,对田块四周杂草进行药剂封闭,及时切断玉米螨的来源。搞好秋翻冬浇和轮作倒茬,开春后应及时铲除玉米田边地埂及林带杂草,在中后期一旦发生玉米叶螨危害,可将下部受害的叶片打掉,集中拿出地外掩埋,并随即浇水,保持田间湿润,可降低危害。
9.2 玉米螟
玉米从出苗到成熟都易受到害虫的危害,要获得玉米的优质高产,合理地防治害虫很重要。尤其是对玉米螟的危害,不能掉以轻心。
玉米螟又叫钻心虫,是玉米上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初龄幼虫钻入心叶危害,叶片展开后留下许多横排的小孔;大龄咬食花丝、茎杆、雄穗基部还可以钻入穗轴中随时出入咬食玉米籽粒。防治玉米螟,要抓好两个关键时期:
一是心叶期的防治。此时虫小对药物敏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机。可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或1%的1605乳剂颗粒剂(用50%乙基1605乳油0.50千克,加水10千克稀释后用25千克煤渣或细沙配制而成)投入心叶防治;每株用药1克左右,每亩需投药2千克;根据往年的经验,用甲胺磷与氯氰菊酯按5~9∶1的比例混合稀释1000倍液灌注心叶,效果不错。
二是穗期防治。此时玉米正在抽雄吐丝,玉米蟆大龄幼虫在植株上活动咬食花丝和茎杆。可用50%的敌敌畏5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800倍液喷花丝和果穗,也可在授粉结束后配制药泥涂抹花丝部位,或剪去果穗顶部2厘来都能起到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10 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后应及时人工或机械收获,晾晒,当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时,即可安全贮藏。
参考文献
[1] 蔡永柱. 刍议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难点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8).
[2] 陈元华. 浅析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