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额仁陶勒盖矿区位于得尔布干断裂的北西部,区域上额仁陶勒盖北东向断裂和额仁陶勒盖南断裂的交汇部位,矿区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
关键词:地层,矿区,构造,特征。
1、地层
火山岩:
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中基性火山岩,其次为第四系堆积物。
塔木兰沟组(J2tm)出露于矿区东部,分布面积大,约占全矿区面积的80%,根据钻探资料确定其厚度大于1032m。
满克头鄂博组(J3mk)出露于矿区的南西部,分布面积较小,在矿区的中部有零星分布。主要岩性有灰白色流纹质熔岩、流纹岩、凝灰角砾岩,酸性含角砾岩屑玻屑熔结凝灰岩、酸性岩屑晶屑凝灰岩,与下伏塔木兰沟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火山岩为单斜状产出,倾向北西,倾角15~20°。
新生界第四系:
第四系堆积物的分布仅限于本区的Ⅱ-Ⅲ矿段之间的低谷地带。下部为冰碛,冰水堆积、冰湖堆积的粘泥、砂土、砾石等,上部为风成砂及残坡积物,厚度小于20m。
2、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矿区范围内共有10条断裂构造,可分为3组,即北东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和近南北向断裂组,各断裂相对位置见构造纲要图。延深大于1502m。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内Ⅱ号矿段南端、Ⅲ、Ⅶ号矿段的北端接合部位矿体呈现收敛状,而Ⅲ、Ⅶ号矿段向南端矿体撒开。剖面上呈现下部收敛、上部撒开的形态。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呈现出右旋的帚状构造特征。
3、岩浆岩
岩浆岩为一多期侵入作用形成的不规则杂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脉岩为煌斑岩、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及石英脉。
侵入岩
(1)黑云母正长花岗岩:
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杂岩体的东侧,呈岩株状产出,平面形态近等轴状,面积约6km2,通过侵入岩U-Pb同位素年龄研究,花岗岩为243.9±1.6Ma,为三叠纪早期岩浆产物。
(2)花岗闪长岩:
分布于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西侧,岩性为花岗闪长岩,面积约18km2,呈岩株产出。
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分布在矿区中西部偏北地区,近南北向展布,在矿区范围内规模较小,总面积约25 km2,呈岩株状产出。
脉岩
脉岩以煌斑岩脉:石英斑岩脉:流纹斑岩脉:石英脉为主,上述脉岩位于矿区主矿体外围,距离主矿体较远,即与主矿体成矿关系不大,又未对其产生影响和破坏。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主要表现在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J2tm)地层的各类岩石,在动
力变质和热变质作用影响下,形成变火山熔岩类和碎裂蚀变火山岩类,局部形成糜棱岩化酸性熔岩类。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绿帘石+白云母,总体属低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主要表现在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断裂及两侧的岩石碎裂岩化、绢云母化、糜棱岩化等;糜棱岩化岩石岩性特征如下:灰黑-灰绿色,中细粒结构,条带状、变余糜棱构造,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等组成,石英呈微细脉状定向排列,个别之处石英呈蠕虫状,并见有后期的玉髓质细脉穿插。
5地球物理特征
本区通过1:10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组合异常11处,推测隐伏构造14处,高精度磁测结果反映矿体上方均表现为磁场降低,矿体上方均有平缓的近零值磁场和负磁场存在,且矿体主要含矿岩石硅质碎裂岩磁性和锰银矿石磁性较弱。因此高精度磁测圈定的异常往往与岩体和地质界线有关,但对矿体显示不明显。因此,高精度磁法测量组合异常对找矿的指导作用不大,但对正负磁场过渡部位,即构造断裂带部位,其边部有酸性岩体的存在,断裂构造是矿体赋存的有利空间,应注意寻找。
3.6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勘查区进行了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单元素土壤异常233个,其中金异常42处;银异常22处;砷异常23处,;锑异常25处;铋异常17处;铜异常24处;铅异常16处;锌异常18处;钼异常17处;锰异常29处。在单元素异常的基础上圈定组合异常30处,编为Ht-1~Ht-30号组合异常。其中Ht-2、Ht-8、Ht-10、Ht-11、Ht-20号组合异常极值较高,规模较大,均处于火山岩区,位于勘探区范围内。
3.7 围岩蚀变与矿化特征
围岩蚀变
本区围岩蚀变普遍发育,蚀变种类较多,按蚀变分布的形态特征划分为面状、线状两种类型,其中面状蚀变类型有:弱硅化蚀变及弱碱性中低温热液蚀变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退色蚀变等,且多发育在工作区各种岩性层中。线性蚀变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断裂构造分布,蚀变种类主要是强硅化、绢云母化、糜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锰矿化及铅锌矿化等。空间上线性蚀变分带明显,围绕着主断裂构造(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形成向外扩散叠加的热液蚀变,构造叠加(或交汇部位)蚀变最强烈,向两侧逐渐减弱,蚀变呈带状分布。
蚀变类型
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糜棱岩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冰长石化、菱锰矿化、铅锌矿化等。根据对钻孔岩心的野外观察、编录和系统的岩矿鉴定,本区比较典型的蚀变特征归纳如下:
矿化特征
矿体赋存于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地层构造蚀变带内(脆-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岩石为硅质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近矿围岩为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及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具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的构造岩石,并见有石英-黄铁矿细脉穿插,多形成较富的银矿体,硅化、绢云母化及星点状黄铁矿化的构造岩石多形成工业品位较低的矿体(或低品位矿体),弱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碳酸盐化的构造岩石基本上未见矿体。矿体垂向分带较明显,近地表构造带赋存银锰型矿石,中深部构造带赋存银金型、银铅锌型矿石,深部构造则赋存铅锌型矿石。
3.8矿床地质特征
经过勘查工作,共圈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银矿体47条(包括原核实报告中的矿体)。其中:Ⅱ矿段内赋存16条银矿体;Ⅲ矿段内赋存15条银矿体;Ⅶ矿段赋存8条银矿体;Ⅳ矿段内赋存有41、42号银矿体;Ⅴ矿段内赋存有51、52号银矿体;Ⅵ矿段内赋存有61、62号银矿体;Ⅸ矿段内赋存有91号银矿体;Ⅺ矿段内赋存有111号银矿体。
47条矿体中,主要银矿体有3条,编号为21、32、75号矿体。根据矿区矿体现有工程控制情况,首采地段位于21、32、75号主矿体221m标高以上部分。
作者简介:孙志东,男,汉,1993.04.06,黑龙江科技大学,资源勘查工程,本科,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