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月6期   作者: 杨明珠
[导读]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效果

            杨明珠
 (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卫生院;江苏东台224217)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增加中药治疗,评价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为96.0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眩晕率比较4.00%、2.00%,消化道不适率比较4.00%,4.00%,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观察组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结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症状体征,而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且降低复发率,治疗价值较高。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中药;疗效;不良反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伴有诸多消化系统不适症状,可持续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认为疾病、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等均为常见病因[1]。当前西医治疗该疾病采用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治疗,可起到一定改善消化不良作用,但效果有限。如今中西医结合方案备受临床重视,将其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可发挥标本同治优势,即认为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选择健脾和胃消痞中药治疗,起到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作用[2]。为此,本次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资料,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随机分组各50例,符合《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无相关药物过敏患者及近期腹部手术患者[3]。对照组年龄28岁至64岁,平均(44.81±3.85)岁,男32例,女18例,病程1年至5年,平均(2.15±0.48)年;观察组年龄28岁至65岁,平均(45.04±3.29)岁,男30例,女20例,病程1年至5年,平均(2.20±0.46)年;排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多潘立酮片,每天3次,每次1片(10mg)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天2次,每次1粒(20mg)口服,连续治疗4周。
  1.2.2 观察组 上述西药基础上,给予脾和胃消痞中药治疗,药方组成:党参15g,茯苓10g,姜半夏9g,黄连3g,干姜6g,厚朴10g,虎杖15g,紫苏梗10g,鸡内金10g,枳壳10g,炒白术8g,木香8g、砂仁6g,灸甘草6g,每天一剂水煎煮后分两次服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疗效:治愈为症状完全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为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71%-90%;有效为症状缓解,积分减少41-70%;无效为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眩晕、消化道不适等。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
  分析表1可知,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为96.00%,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中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如“痞满”、“胃痛”“纳呆”等范畴,症状为胃脘胀满,隐隐作痛,纳呆便溏,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气机阻滞、胃失和降[4]。目前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对症用药为主,如促胃肠动力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但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西药治疗难以完全改善症状,而若长期用药则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需加强其他疗法研究,降低复发率[5]。中西医结合治疗备受临床重视,认为在西药治标基础上,联合中药治标,发挥中医辨证施治优势,实现标本同治。健脾和胃消痞中药可起到健脾理气、和胃消积作用,药方中党参补肺脾气、补血生津功,茯苓养心安神、健脾补气,鸡内金健脾和胃、消食,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积,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姜半夏和胃止呕,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厚朴健胃消食、下气宽中,紫苏梗行气宽中、和胃止呕。诸药联合可有效调节肠胃,减轻消化系统症状。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鸡内金可促进消化和胃肠动力,黄连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为96.0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眩晕率比较4.00%、2.00%,消化道不适率比较4.00%,4.00%,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观察组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提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是保证良好的疗效的有效措施,促使症状缓解,而且药物安全性高,有效控制复发,治疗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现标本同治优势,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9,17(11):147-148.
[2]王宏博,王朝伟,于建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6):100-102.
[3]蔡正清,郝艳萍,唐金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5):579-580.
[4]丁洪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12):1437-1439.
[5]张学虹,雷华斌,王成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11):891-8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