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江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评析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识别方式、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60例/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针对性护理的小组为观察组,识别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以及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1)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冠心病伴精神障碍、心律失常伴精神障碍、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精神障碍、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伴发精神障碍、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2)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较为常见,通过针对性护理可以更好的做好疾病识别与预防,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识别;护理
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主要致病因素为机体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出现水肿,以此引发精神障碍[1]。为评析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识别方式、护理方法与效果,纳入我院接诊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调研。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接诊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时间在2019.1-2019.1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接受针对性护理。对照组,41例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9例女性;年龄介于45岁至77岁,均值(56.82±5.28)岁。观察组,39例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1例女性;年龄介于43岁至74岁,均值(56.63±5.31)岁,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资料相比,(P>0.05)。
纳入标准:存在运动不安症状;出现不明持续性恐惧状态;使用中镇静剂治疗无效;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癌症患者;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精神障碍种类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抒发心中的不适感,降低紧张感,提升患者的配合度[2]。②患者的精神症状会随着心脏疾病的缓解而改善,会随着心脏疾病的加剧而出现恶化,所以需要做好患者的心脏护理[3]。③饮食护理,禁高糖、高钾、高脂肪、蛋黄等。可以多食用西红柿、苹果、茶叶、洋葱和三七。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
(2)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满意度评分,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使用(%)表示心功能恢复情况,组间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分析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
(1)冠心病伴精神障碍: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状态、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2)心律失常伴精神障碍:兴趣减少、记忆力降低、联想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手舞足蹈、癫狂撞墙、意识模糊、自言自语、被迫害妄想症。
(3)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失眠健忘、心悸气短、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精神抑郁。
(4)心力衰竭: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患者会产后U型爱你严重的焦虑和抑郁,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和晕厥。
(5)先天性心脏病伴发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冷漠、无语、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差、动作迟缓。
(6)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血压升高,头晕、无力、视物模糊。
2.2 比较两组心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的I级高于对照组,II级和III级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格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4±2.52)分小于对照组(83.15±3.05)分,(t=20.5377,P=0.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障碍的存在会影响身体疾病的治疗,同时身体疾病的改善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有必要在治疗开始时运用相应的精神药物来治疗症状。精神药物的治疗原则不同于功能性精神病的治疗原则[4]。一是用量小,二是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同类药物副作用少;根据不同的症状,在不影响心脏功能的情况下,适当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如焦虑、抑郁伴抗焦虑、抗抑郁药、精神运动性兴奋、妄想伴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5]。结合针对性护理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心功能情况,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积极性,改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I级(68.33%)高于对照组(40.00%),II级(30.00%)和III级(1.67%)均小于对照组(48.33%,11.6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4±2.52)分小于对照组(83.15±3.05)分,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总而言之,心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较为常见,针对性护理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Simon L Bacon,逄慧.应激、精神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创伤性应激障碍一类的应激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相关[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9,22(8):429-430.
[2] 杨锋.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3):58-59.
[3] 梁加娟.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中国农村卫生,2018,(15):38-39.
[4] 李广智.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J].家庭用药,2019,(12):41.
[5] 王磊,白华,裴双义, 等.小剂量奥氮平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状况改善作用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