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新进展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月6期   作者:欧阳西 邱翠红 吴春梅
[导读]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 提出防护措施。


欧阳西  邱翠红  吴春梅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 提出防护措施。方法:查阅文献,按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制定落实相应的规范化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可以得到良好的预防和改善。结果: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心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改善和预防职业危害因素。结论:职业防护首先应从预防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防护用品,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加强自身防护,从而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而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工作。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1]。因此,正确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现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新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噪声。消毒供应中心内部各种仪器设备众多,噪声的来源主要从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高温干燥箱、真空泵、压力气枪这些设备中产生, GB8599-2008中对灭菌器的噪声要明确规定,灭菌器在灭菌周期内正常运行时不得有异常杂声,其噪声应不大于85 dB(A计权)。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有可能>100 dB[2]。在去污区分类、清洗器械时,器械与器械之间;器械与清洗池之间产生的碰撞也会产生噪声。 工作人员接触高分贝的噪声污染可引起疲劳、烦躁、头疼,长时间接触甚至损伤体内的听觉器官, 对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心理产生影响[3]。
1.1.2 烫伤。清洗消毒机、煮沸消毒器、高温干燥柜温度都可达到70-90℃以上,压力蒸汽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首选的灭菌方法。在灭菌过程中属于高温高压作业,灭菌结束卸载物品时灭菌器腔体内的温度达到80-90℃,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烫伤。灭菌过程中蒸汽的意外泄漏也可引起烫伤。
1.1.3 粉尘。通常情况下,消毒供应中心在折叠包装、制作辅料以及戴有滑石粉的橡胶手套打包时,会产生大量的纤维粉尘,粉尘聚集在空气中,工作人员通过呼吸随呼吸道进入肺部。尽管工作时会佩戴口罩, 但是仍然有部分粉尘会透过口罩进入呼吸道,长此以往会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呼吸系统疾病 [4-5]。
1.1.4  锐利器械损伤。回收到去污区的器械都不同程度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污染,有些器械本身就比较锋利,比如克氏针、骨髓穿刺针、腰椎穿刺针等,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划伤工作人员的双手,造成感染。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气体。 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选择低温灭菌的方法,消毒供应中心目前常用的低温灭菌方法有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等,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需要用到不用的化学灭菌介质。如果长期接触这些高浓度气体对人体会产生不用程度的危害,若使用不当或设备故障不慎泄漏,长期误吸会对呼吸道损害严重,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癌症[6]。
1.2.2 化学液体。消毒供应中心使用的消毒清洗液通常含有大量的氯,含氯的消毒剂能够消除器械表面的细菌,但是这些消毒清洗液有很强烈的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性,若接触到浓度较高的液体或吸入具有挥发性质的气体会造成皮肤损伤和呼吸道损伤[7]。
1.3 生物因素
1.3.1 微生物感染风险。回收的器械上沾染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病人的身体情况我们是不详的,操作稍有不慎感染到工作人员的机率很大。
1.3.2气溶胶。去污区对器械进行刷洗或使用超声清洗机清洗器械很容易产生气溶胶。气溶胶状态产生的污染物其直径约为从0.002-100μm大小的悬浮粒子。由于悬浮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
1.4 生理心理因素
1.4.1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医院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以及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劳动强度大、负荷过重、长期站立、一种被迫体位过久的工作姿势、搬运重物等都易发生慢性疲劳症,容易引起腰背、肌肉关节损伤、肩周炎、慢性腰腿痛、静脉曲张等疾病[8]。



2、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
2.1 噪声的防护。在新建改建消毒供应中心,墙体可选择隔音的材料。工作中正确操作设备,设备要定期检修保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购置设备时把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分贝做为参数标准之一,例如空气压缩机可选择无油静音的型号。无法避免噪声时可在工作区域内配置耳罩。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把器械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分类刷洗时要轻拿轻放。
2.2 烫伤的防护。严格执行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 对可能产生烫伤危险的设备上粘贴防烫伤的警示标示牌。灭菌结束后开启炉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避免直接打开炉门冲出的热气将皮肤烫伤, 以防被炉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卸载物品时, 戴清洁且能隔热的棉纱手套, 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9]。工作区域内常备烫伤膏,如果不慎发生烫伤,方便立即取用,把伤害降到最低。
2.3 粉尘的防护。在操作中戴口罩,戴无粉的丁腈手套,敷料制备在独立的房间完成。加强通风及抽风的措施,采用机器通风,上送下排,每星期清洗层流过滤网。
2.4 锐利器械损伤的防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外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率为52%,
国内为 63% ~ 65%,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发生的锐器损伤主要为锐器伤,锐器伤的危害不仅是本身造成的伤害,还包括多种传播疾病。对此,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规定 [10], 处理锐利的刀剪时,不仅要佩戴手套,而且清洗动作也要轻柔,避免被刺伤;清洗金属器械前应进行分类,不能直接清洗。在清洗或包装过程中被锐利刺伤应马上处理伤口,必要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完善刺伤登记制度,定期对受伤者进行跟踪检查 [11]。
2.5 化学气体液体的防护。增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及防护意识,将防护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内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灭菌完成取出物品时佩戴乳胶手套,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可在工作区域配置相应环境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报警器与气体解毒器。
2.6 微生物感染的防护。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预防,掌握消毒供应中心洗手和手消毒的时机。在各工作区域配备手消毒液,下班后可在科室洗头洗澡更衣后再离开,防止把污染物带到别处。
2.7 气溶胶的防护。刷洗器械时在水面下进行,启动超声清洗机先排气30秒再盖盖子。
2.8 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护。搬运器械物品时要进行评估,超出个人负荷的,可采用转运车运送,或两人合作完成。在每个岗位摆放可调节高度的凳子,定期开展职业防护和舒缓工作压力的知识讲座。
3  结论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心理等方面,职业防护首先应从预防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防护用品,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加强自身防护,从而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1]牛铁铮,池凤姬,韩玉顺.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6):5+13.
[2]靳凤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03):127-128.
[3]王志颖,王汕珊,李玉伶,庞晓丽.NICU噪声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9,35(01):141-144.
[4] 陈爱荣,陈瑞领 . 11 家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 [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6):466-467.
[5] 韩治玲 . 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与防护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96.
[6] 卢志坚 . 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的研究进展 [J]. 湖北科技学院 学报(医学版),2013,27(4):365-366.
[7] 郑三菊,郑化芝,凌红芬,等 . 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 防护措施 [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70-1073.
[8] 欧琼. 医院消毒供应室常见医疗损伤的处理及防护[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21( 4) : 5758.
[9]梁运连, 刘水玉, 李金方, 等.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 68- 70.
[10] 李磊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J]. 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6):313.
[11] 章骁颖,唐燕,郑冬云,等 . 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致伤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J].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5):379-3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