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剖结构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8/2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月6期   作者:郁建红
[导读]


郁建红
(江阴市顾山卫生院;江苏无锡214431)

【摘要】在临床上常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分析患者发病机制,密切影响因素是解剖结构,在确诊该疾病患者病情过程中,需要通过体征以及症状,需要参照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准确确定患者病情。对于本病患者来说,应合理选择术式,可将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本文对基于解剖结构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论述,为临床治疗本病患者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解剖结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进展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患者存在桡骨茎突部肿胀、疼痛以及压痛,若患者病情严重,可能表现为活动受限,在滑动时,患者骨纤维管中的拇短伸肌以及拇长展肌会受到阻力[1],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疼痛。本文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本病患者临床诊断以及治疗。
1 发病机制
   年龄以及性别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公认发病风险因素,对比男性而言,女性发病率较高,对比20岁以下人群来说,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分析发病率影响因素,包括腕关节反复动作、拇指反复动作以及职业等,部分文献中提及,创伤以及重体力劳动,对于本病患者来说,不属于发病危险因素。
   分析挠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显著特征,包括血管化疏松结缔组织层以及增厚疏松结缔组织层,伴随黏液样变性或者明显黏液样,若患者病情严重,可完全破坏滑膜层,压缩变薄患者疏松结缔组织层,明显增厚伸肌带,增生纤维组织,导致患者发生软骨样变性或者玻璃样变性,促使患者纤维软骨样化,局部炎症反应中,环氧化酶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存在其中[2],还存在巨噬细胞浸润因子。
2 解剖结构
   对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来说,发病影响因素是局部解剖结构产生的物理卡压,对于顽固性本病患者来说,疗效可能影响因素是EPB肌腱宽大化解剖变异。
3 诊断
   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开展物理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腕部动作或者拇指动作后,可产生疼痛;对患者第1肌间室进行按压,可产生疼痛;为患者实施Fi nkelstein试验,可见患者桡骨茎突处出现剧烈疼痛,判定为阳性;为患者实施关节研磨实验,叩击患者神经,对患者神经走行区域感觉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将桡神经浅支疾病排除;需要鉴别其与前臂交叉综合征。
   为本病患者实施超声检查,超声改变具体包括[3]:肌腱周围低回声晕;肌腱增厚;滑膜间隙增厚;伴随周围水肿性改变。
   由于交叉综合征与本病症状相同,因此,临床应准确诊断患者,有利于患者获得积极对症治疗。



4 治疗
   对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来说,临床医生应叮嘱患者尽量避免用手拧干衣服、用手抱小孩等活动,避免反复进行腕部或者拇指弯曲,避免开展尺偏动作,尽量不做重体力手部劳作,避免开展可导致患处疼痛的手部动作,对于患者来说,可口服药物来减轻肿胀以及疼痛[4],一般选择非淄体抗炎药,临床总结得出,对于本病患者来说,治疗方法较多,具体如下:
4.1保守治疗
   利用类固醇注射疗法,可将本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一般开展1次到3次注射治疗。临床分析得出,注射皮质类固醇过程中,容易发生局部并发症,包括皮下脂肪萎缩、注射后疼痛、瘀斑、症状性桡神经损伤以及皮肤色素沉着变化等,因此,在注射同时,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解剖结构进行熟练掌握,若将药物注入桡动脉浅支桡侧,可能导致手指坏死,因此临床在操作时应保持高度谨慎。
4.2中医治疗
   中医学将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归属于“伤筋”范畴,可利用外用中药熏蒸、中药内服、手法治疗、中药外敷治疗、针刺治疗等多种手段,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以上治疗方法各有特色,对于本虚标实以及气血耗损患者来说,在外邪侵袭下,或者长期劳损情况下,会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利用中药内服,可获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中药熏蒸疗法,可借助湿热效应以及药物作用,利用中草药结合物理热量方法,利用大量药物蒸汽[5],对患者皮肤产生治疗作用。对于维持相对稳定血药浓度的局部软组织来说,利用中药外敷,可散瘀消肿以及止痛,对于腕关节周围组织来说,利用手法治疗,可改善生物力学效应,能够对桡侧腕屈伸肌群过高持续性张力起到一定纠正作用,还可以对腕关节骨性结构间关系进行有效调整,将患者劳损程度有效减轻并下降患者腕部肌肉负荷,利用针刺治疗,可远端取穴,也可近端取穴,临床作用是活血化瘀以及疏通经络,中医微创疗法包括针刀疗法,属于微创性闭合手术方式,可直接切开狭窄以及增厚的腱鞘处,将机械卡压解除,有效达到治疗目标。
4.3手术疗法
   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本病患者来说,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包括肌腱半脱位、桡神经浅支分支损伤、皮下粘连等,术后,患者应将手臂抬高,目的是将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对手指进行活动,避免患者发生瘢痕粘连,在术后2周至术后6周,避免患者手部开展高强度活动,同时将支具佩戴,将拇指活动尽量减少。临床实践证实,对比传统手术切开腱鞘治疗,对比封闭治疗,利用关节镜,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临床优势较为明显,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可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并下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对基于解剖结构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进展进行整体分析,有利于临床高效安全治疗本病患者,针对造成病变的关键解剖结构,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申毅锋, 周俏吟, 贾雁,等. 桡骨茎突的解剖学观察及其在针刀治疗腱鞘炎中的临床意义[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5).
[2]刘星, 张俊杰, 景亚军,等. 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安全区域的解剖学研究[J]. 中医正骨, 2018.
[3]王培坤, 刘新勇, 王清玉,等. 关于顽固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断问题的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 2019, 027(016):56-58.
[4]李茹, 金晓飞, 陈利芳,等. 隔药饼灸结合围刺疗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25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8, v.59(10):61-65.
[5]吴顺军.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 016(001):19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