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学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术价值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王一超
[导读] 宪法学的意义有:首先,明确在整个法律系统内,具有国家根本法性质的宪法
一、宪法学的理论概述
         宪法学的意义有:首先,明确在整个法律系统内,具有国家根本法性质的宪法,其具体作用和地位,以便使公民增强自身在宪法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敬畏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其次,帮助公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对于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能够自觉坚守。再次,在民主与法制、专政和集中以及义务与权力、纪律与自由上,公民能够理解正确,进而作为管理国家的主人,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后,为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奠基。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宪法学的学术价值
(一)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宪法学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发展的,在汲取改革宪法施行和改革成效经验的同时,还通过自身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向正确的道路前进,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限于社会实际情况,宪法学专业没有丰富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研究内容都是对宪法文本进行解读,即宪法学研究仍然以“注释宪法学”为主,存在严重的思想供给和学理论证的缺陷,尚未建立逻辑性和系统性均较为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宪法学知识体系初步开启学科意义上的构建的时间为本世纪初左右,宪法学者们逐渐重视以宪法文本为依托,对现实政治运行通过宪法的法律性来规范,从而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保障。
         在改革开放程度愈发深入背景下,党和政府调整了改革思路,着力建设法治国家,提升立法地位,使其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推动人民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随着立法模式和改革思维的变化,做出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之前是改革在宪法中得以确认,而现在宪法对改革起到保障、推动、规范、引领的作用,帮助改革顺利进行,将改革过程中的风险一一化解,保证改革不偏离法治道路。改革开放要借助宪法学来预测前景和防范风险,宪法学要探讨评价改革决策,判断其是否科学必要并具有实施前景,从而将改革的正当性提升到宪法层面,使改革空间得到拓展。宪法学研究讨论民法典制定、物权法草案中的宪法问题,都是其学术价值和对国家重大立法做出贡献的体现。
(二)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体系
         法学来源于实践,宪法学作为其中的子系统必然也要注重宪法实践,将精力更多放在社会中,对宪法现象通过利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以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由此看来,宪法学生命力的评判标准并不是自身是够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社会问题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宪法学始终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是随时关注社会动态,并且从中获得经验,来丰富自身的内涵。
         我国宪法学界从21世纪初开始,倡导推进宪法学本土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企图打破实践和学术间的屏障。宪法学研究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新趋势,逐渐将重心放到社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宪法问题上,以增强其解释方面的能力,凸显对国内问题进行研究的思想。
         进行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内,研究学者们为了将宪法学研究的实践和理论之间的隔阂打破,于是对宪法的事例和判例展开研究,强化宪法阐述解释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者们先后编写了《外国宪法判例》、《宪法教学案例》、《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等并进行出版,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讲述宪法案例和事例。宪法学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宪法学体系在本土化构建过程中,其内在逻辑中的宪法制度更新、宪法事件、公民宪法思维三者的关联逐渐提升,因此宪法学研究中如何使三者进行良性互动就成为了一项具有难度的实证性课题。学者们借此对宪法在生活中运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发布解读宪法事例和判例,不仅加强了宪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民众对宪法信仰的追求,还对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和改革政治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
         改革开放至今,作为知识体系的宪法学,其内涵价值一直是宪法学界积极探求的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十分浓厚。受宪法观念改变的影响,宪法学研究的知识体系逐渐向专业学术理论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以宪法现象为契机,对法的属性进行探究,进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对人的关怀属性愈发明显。随着宪法学体系逐渐向人文方向靠拢,学者们找到了宪法制度发展的价值衡量标准和推动力,开始思考宪法如何彰显人的尊严,如何能够使社会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国宪法制度正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经验,从而赋予了自身深刻的“人性关怀”内涵,是人权价值的彰显,其中“人格尊严”和人权条款分别1982年和2004年被写进宪法,此后国家淡化了在权威方面的色彩,提升了个人的主体地位。在改革开放后,宪法发展的四十年中,逐渐强化调整有关人权的制度,以便能够有效解决内部矛盾,推动社会的顺利变迁。
         我国社会转型的四十年中,对国内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宪法学运用中国逻辑自觉正视,尽最大能力转换传统思考方式,将“中国问题意识”进行良好体现,为宪法学知识转型过程中,遇到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难以统一时提供解决办法,同时贡献学术资源方便不同学科之间展开学术对话。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宪法学在我国的发展标志着政治文明的进步,推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阶段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精神的重大政治判断,促进宪法学的繁荣,赋予了宪法学新的历史使命。
         为政治道路的方向提供准确的指引。始终坚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将习近平对我国在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宪法的核心、原则和传达的精神认真进行感悟,强化教育学习宪法修正案。要自觉遵守宪法,提升对宪法的信心,普及宪法法律,使宪法的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宪法的权威性地位无法撼动,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宪法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党和人民在长期艰苦决绝奋斗历程中的光辉事迹。对宪法进行深入阐释体现了人民在我党带领下长期奋斗的实践、历史、理论等方面的逻辑,反映了最高层面的国家意志,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现阶段,我国将宪法放在治国理政的层面,并为其注入了新时代的含义,因此,党和政府要为人民正确阐释宪法,使人民对宪法产生敬畏之心,通过宪法凝聚力量,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力量。
         以新时代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宪法学研究要更加关注本土事件,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理论,注重结合实际的原创性研究,对社会中大众密切关注的宪法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充分结合宪法学研究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具象表达与宏观叙事的特点。宪法学者们依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和政治方面的优势,从中总结,为中国宪法学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概念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使其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并且扩大宪法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彰显大国气派。
         跟随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的脚步,及时弥补宪法学研究的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宪法学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具有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学者要对宪法学在不同时期演变道路中的规律、主题和脉络进行认真梳理,捕捉社会中存在的宪法问题,以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宪法思维,采用宪法方式对宪法问题进行解释,形成宪法学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使宪法学的时代风格特色更加鲜明,为推动世界宪法文明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震.新时代中国生态宪法学的体系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0-20.
[2]宁凯惠. 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