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岩画的文化内蕴与审美品格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完德才让
[导读] 本文对西藏岩画的发现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摘要:本文对西藏岩画的发现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并从其内容角度分析其文化内蕴,从构图组合、造型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对岩画当中蕴含的审美品格进行介绍。
        关键词:西藏岩画;审美品格;文化内蕴

        引言:岩画属于远古时期人们描绘事物使用的方法,其中传达出人们对物质、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认知。西藏岩画当中对高原区域古代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记录,可利用西藏岩画,对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审美品格加以研究,为窥探古代绘画艺术提供珍贵材料。
一、西藏岩画的发现意义介绍
         西藏岩画的发现,使得统一化的中亚、东北亚岩画风格被建立。藏族古代的人们使用石头记录史书,呈现出社会生活、宗教活动、生产劳动以及审美观念等。岩画自身存在的艺术、科学等价值逐渐被人们深入挖掘,对于世界范围宗教、文化和考古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二、西藏岩画文化内涵及审美品格
(一)文化内涵
         1.动物类岩画
         对于在不同地区发现的西藏岩画当中,动物岩画较为常见,和畜牧类题材的岩画不同,其属于单纯利用构图呈现不同动物形象的岩画类型。主要描述的动物有牦牛、骆驼、虎豹、雄鹰等。从其构图以及造型特点等方面来看,动物岩画主要描绘各类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其目的可能为传达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或者是传达对某种动物繁衍生息的希望。
         2.畜牧类岩画
         西藏岩画当中,畜牧类岩画也十分庞大,主要出现在西部地区以及西藏北部地区。此类岩画的内容可反映出,当时人们能够对牦牛、马等各类牲畜进行饲养。通过藏东八宿拉卡岩画当中描述了骑鹿人物这一形象,还可判断出当时人们可能驯养鹿。通过日土塔康巴岩画内容,能够看出部落的迁徙。通过加林山岩画,能够窥探出牧人放牧过程使用“领牧”方式放牧牦牛。通过革吉盐湖的岩画,能够看出牧马人使用“散牧”方式走在牛群之间。上述放牧场面,在早期岩画当中出现次数较多。在晚期岩画当中,出现了牧人居所——帐篷,还有圈养牲畜使用的栅栏。上述内容充分体现出该时期牧民居所已经固定,并且高度适应环境,以多样化的放牧方式,形成生产型畜牧业,并且其发展逐渐稳定[1]。
         3.舞蹈类岩画
         在西藏的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发现的岩画,出现了跳舞的人物画面,既有单人舞蹈,也有双人舞蹈,还有多人舞蹈。从画面的特点来看,还存在时间上的区别。其中,日土塔康巴地区发现的岩画,通常是双人舞蹈画面,从舞者形体特点展开分析,属于男女对舞。其中男舞者在形体方面十分高大,并且其腰部还佩戴刀剑等武器;对比而言,女性舞者的形体较为纤细,二人牵手,面对面舞蹈,并且身着长袍。而在八宿拉鲁卡地区发现的岩画,呈现出单人舞者,其舞蹈过程,发髻随动作飘扬,按照舞步挥动长袖,呈现出曼妙、生动的舞姿。在晚期的岩画中,多人舞蹈十分常见。典型的代表为纳木湖岩岛的岩画,描绘出6个舞者在篝火周围,随歌起舞。从舞者的体态来看,可能是妇女舞者。这类舞蹈和当前藏族较为流行的“裹谐”较为相似。

通过舞蹈岩画当中的内容,分析其文化内涵,可能包括娱乐性舞蹈以及祭祀类舞蹈。在岩画当中,将当时舞蹈场景记录下来,可利用上述岩画,探究西藏地区早期舞蹈艺术形象以及表现特点,并作为珍贵资料,极具文化价值。
         4.崇拜神灵类岩画
         高原地区岩画之内,存在和宗教意识以及崇拜神灵等画面,此类题材岩画出现在早期岩画当中,呈现出高原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够表现出其思想境界。但是,认知境界还存在着朦胧和混沌之感,主要表现在其观念意识上,认为万物皆有灵,存在神灵意识。在西藏岩画相关画面当中,主要表达出对日月、动物、自然等多方面事物的崇拜。
(二)审美品格
         1.构图组合
         西藏岩画从构图、画面二者组合形式来看,艺术特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大部分地区的岩画,都是按照岩面形状的大小进行组合与构图,最大化利用岩石原本形状,此构图特点可使用“应物形象”来表示。其次,从岩画的构图方式角度分析,除了能够呈现出“应物形象”这一自由特点之外,还可通过画面内容,掌握创作者在岩画创作之时运用的主观意识。从构图角度分析,创作者将现实当中各种独立形象,按照特定意义,统一呈现在画面当中。最后,西藏岩画还传达出具有叙事特点的构图形式,此特征在大型岩画当中应用较多。
         2.造型特点
         从艺术角度分析,西藏岩画具有显著的造型特点,整体来看,造型简练。通过涂绘岩画以及凿刻岩画可以看出,使用的造型方法主要为以线造型、以面造型两种方法。部分图像对上述造型手法融合运用。无论是利用线条呈现图像,还是通过雕琢、平涂等“剪影式”造型手法烘托图像,都是传达物体轮廓或者基本体态等表象。在描绘人物和动物过程,重点描绘其形体特点以及动作姿态,对于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其他细节的刻画不是十分主动。因此,只能通过形体或者动作姿态判断人物身份或者动物种属。在坚硬的岩石之上作画,加之当时绘画工具有限,难以像现在使用纸、笔等,在布料或者纸上作画这样容易,因此需要以最简洁和精准的手法达到最佳效果,此特点是西藏岩画主要的造型风格。创作者利用简练的线条,对人物或者动物生动形象加以刻画,或者描绘出生活场景,展现出高原人们在绘画领域的概括能力,呈现出当时超高水平的造型技巧运用能力[2]。
         3.装饰元素
         创作西藏岩画过程,使用的造型手法主要是线条、块面等,对各种形象展开描绘。从初期到晚期一系列发展过程,创作者高度重视线条运用方式。对比敲琢或者平涂颜料的表现方式,线条描绘表现力较强。运用过程,可传达出创作者对于这类装饰风格的偏好,大多呈现在动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因此,装饰风格也属于西藏岩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结束语:总之,在西藏岩画当中,形象的刻画属于古代高原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体现,同时展现出人们的审美意识。创作者利用绘画方式对熟悉事物或者人物造型进行概括,利用抽象、简约的符号表现出来。西藏岩画创作大多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深挖其中文化内涵,窥探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可为岩画研究领域增添更多价值信息。
参考文献:
[1]汤隆皓.西藏塔康巴滑雪岩画和扎西岛彩绘岩画的时代问题[J].西藏研究,2018(6):87-91.
[2]永保藏.纳木错的苯教岩画:藏北原始宗教掠影[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0-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