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如何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魏坪兰
[导读]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健康不仅仅指具备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的。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尽快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给他们必要的心理辅导已经刻不容缓!人的成长在幼年和儿童时期,想法比较单纯,心理天真无邪,师长的言行举止是他们的榜样,师长的指令他们基本上都能够言听计从。可到了青春期,随着他们身心的发育,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并逐步形成个性,师长的指令他们不再言听计从,他们有了“叛逆”的想法和行为。此时,周围的事物对他们的成长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书籍报刊、网络传播、社会现象等等他们耳濡目染的事物都是他们身心成长和价值取向的教材,这些教材良莠不齐、好坏参半,而他们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却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如果师长不善于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势必会有一部分人走上歧路并越走越远!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班主任要充分挖掘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开辟班级心理教育的多种渠道、形式与方法,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班级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接受集体的委托与要求,受到集体舆论的影响。这些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集体的委托、信赖、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的关心、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荣誉感、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追求上进的欲望。
         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班主任也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理论和方法,挖掘集体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班级活动中使用一点团体辅导的技巧,通过一些有用的心理游戏,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自我成长的能力和班级凝聚力。
         (二)周记交流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为更好地解决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同学的心理障碍,也可以周记形式交流。
         学生周记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沟通师生思想情感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倾诉苦闷的愿望,学生在周记里会涉及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和早恋等问题。班主任应了解学生这种心理,让周记成为学生倾吐心声、师生互动的载体,遵循保密原则,以评阅或私下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健康问题。从孩子们写周记以来,我就从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巧妙地化解了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三)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每个班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关注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弥补“集体辅导”的不足。
         善于从学生的行为判断学生心理的变化,始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班主任可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时刻捕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班主任在辅导时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抚慰学生心灵,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家校合作,提高心理教育实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及其他同家长交流的机会,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家长们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班级团队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是心理辅导老师,学科渗透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科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及教材特点,积极深入地挖掘,确立任教学科的心理教育目标,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语文课文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老师也不能只凭借单科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发展的好坏,不能漠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所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提高本身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总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班主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有助于班主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