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心理学研究的演变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0期   作者:张春林
[导读] 从1879年开始,心理学者开始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式去了解智力的特征与效能

         内容摘要:从1879年开始,心理学者开始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式去了解智力的特征与效能,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智力心理学研究具有认知神经研究范式受到关注、智力的跨文化研究不断深入、智力研究与教育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和智力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等四个特征。当前心理学中的智力概念模糊不清,智力研究中存在诸如忽视智力的本质、对智力测验功能期望过高,智力测验效力不高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明确地界定智力的概念;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研究;应保持谨慎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智力;心理学;源起;进展
         一.古代测评智力(约公元前500年)
         远古时期有测评智力的零散思想和方法,主要还是凭借个人经验来观察评价。例如: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根据智力分成三个等级:中上人、中人和中下人。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刘劭《人物志》:“观其感变,以审常度。”韩非的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方法现在可用于测注意力。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询问法激发人的思维;同时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测智力水平的器具如博弈(棋)、九连环、七巧板、八阵图等。
         二.心理测量和因素分析法—测验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前)
         1.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研究渊源于达尔文的物种变异思想:遗传是物种相似性的原因,而变异则是个体差异的根源。这种变异思想影响到心理学,使心理学的研究从冯特(W·Wandt)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进行的结构主义研究逐步转向关注使个体区别开来的心理问题,试图对人类的个性差异进行研究。推动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ton),他深受《物种起源》思想的影响,重视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杰出的人”的能力表现进行研究,并断定智力能通过人的感觉能力的水平来测量,并自制了许多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人的感觉能力,从而确立了心理测验的基本观念。高尔顿提出的心理学差异研究思想、统计学技术、心理测验的观念和实践为心理学的智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只有建立于实验与测量之上,才会有自然科学的准确度。他在《心理测验与测量》(1890年)一文中首创“心理测验”这个概念。
         比纳是法国的实验心理学家和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侧重于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和个体差异。他在1903年发表《智力的实验研究》。1905年,在其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中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心理学家测量智力的早期探索促成了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量表和智力商数等概念的出现及具体应用,帮助人们在教育、军事及工业发展等领域进行,测验以区分出不同人群和个体。
         由于承袭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后期很多学者注重研究分析智力的结构和要素成分。随着统计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智力的研究开始从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出发,借助于因素分析的统计手段,寻找一些个体在智力测验、学术成就和其它智力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背后存在的稳定的潜在因素,形成因素模式和因素结构。
         这种基于结构主义思想,结合测量和因素分析统计方法来研究智力差异的思路长时期对理论的构建及实践的应用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这种智力测验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1)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2)智力测验的信、效度问题。(3)智力测验无法把握动态表现。(4)智力测验过分依赖因素分析的技术,而这一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根据各种智力理论所编制的各种智力测验量表所测得的智商主要局限于考察人们的认知能力。
         由此,智商(IQ)的概念及其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主要是由于传统智力研究在方法上和内容上的局限性。
         2.智力研究心理测量方法的最新发展是卡罗尔1993年提出的认知能力层级模型。他综合了前人的主要观点,认为智力由三个层级组成:最高的层级是一般智力因素,它影响着中间层级;中间层级包括七个因素,分别是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记忆容量、视知觉、听知觉、一般流畅性、一般加工速度。而最低的层级是各种特殊因素。
         随着测量理论的发展,如项目反应理论及概化理论的出现及其发展,智力测验模式的研究也必将有大的进步。
         三.智力的信息论研究———计算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到80年代初)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上世纪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儿发表了《认知心理学》,它的产生是西方主流心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它结束了行为主义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认知心理学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期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它对人的内在心理或认知过程的揭示和解释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

曾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认知主义( cognitivism)与重新崛起的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正在展开学术论战,被研究者们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演进。
                  实际上,在认知心理学孕育和新生之时,降生了一对探索心智工作原理的孪生子,即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或符号的范式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或网络的范式研究者们曾指出,这两者均是试图建立智能的模型。但是,符号的定向更偏重于人工的智能,是以计算机作为理论喻示,通过符号的串行加工方式建立的智能模型。网络的定向则更偏重于自然的智能,是以神经系统作为理论喻示,通过神经网络的并行分布加工建立的智能模型。但是,符号的定向只独领了10余年的风骚。到了80年代初期,局面又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被挤出舞台的网络定向卷上重来,而且来势迅猛。191年,欣顿(. Hindon)和安徳森(丁.A. Anderson)主编出版的《联想记忆的并行模型》书,是重兴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便开始了对符号定向的霸主地位的挑战,且网络定向的研究迅速增加。1986年,鲁梅尔哈特(D.E. Rumrlhart)麦克菜兰德(J.L. Mcclelland)和PDP研究小组共同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并行分布加工》一书,这被公认为是联结主义事业的“圣经”。80年代末期,联结主义已开始占上风,并很有可能取代认知主义,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新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联结主义重振旗鼓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知主义所揭示的符号加工系统与人类认知存有距离,它只有很多局限性,象过于脆弱,不够灵活等: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象对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的进展等。
         1.进入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和信息论的兴起,给智力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方向。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注重信息输入、编码、存储及提取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活动过程、加工速度和准确性等,同时结合神经生理学因素来解释智力行为背后的具体认知过程。
         智力研究的计算模式关注智力的内部活动机制的探索;智力活动仿佛是计算机程序,对智力的理解就是对理智思维时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解,这种研究思路受计算机使用的启发,同时亦有利于智能计算机的开发。
         2.20世纪80年代,智力的信息研究出现了一些注重于智力活动内部高级形式的新模型,代表性的理论有西蒙(H·Simon)的“物理符号系统”、斯腾伯格(R·J·Sternberg)的智力三元理论和戴斯(J·Das)等的PASS理论(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Processing Model,缩写为PASS)。
         智力的信息论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使智力研究从自高尔顿以后的心理测量学的静态研究,发展到对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态认知过程的关注。
         第二,方法论方面,使智力研究从结构主义的描述观和分析观,发展为信息论的解释观和整体观,不仅关注智力“是什么”,而且也关注智力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但是智力的信息论研究建立在“人脑是符号处理系统”的机械论思想之上,这种通过计算机信息加工原理理解人类智力的方法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对智力活动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把人类智力的发展和表现看成一方面是生物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生物体生理机制的功能表现,揭示智力的生物学活动规律成为人类深入揭示智力奥秘的新方向。
         四.智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生物学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该学科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神经科学的先进技术如脑事件相关电位方法(ERP)、脑的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等,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水平上和行为等宏观水平上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关注大脑与智力的关系。认知神经科学兴起后, 从脑机制的角度对智力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 运用脑成像技术,从大脑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人类智力为什么存在个体差异进行探索。 (2)从脑机制层面对智力究竟是“单一结构”还是“多成分结构”进行研究。 (3)通过大脑这个中介,进一步揭示遗传、环境与智力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资料, 我们对智力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历程有了基本了解。 随着心理学研究理论的发展,智力心理学研究范式逐渐表现出一些新趋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