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白茜
[导读]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入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语文教学应做到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等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新课改的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如下六个方面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指导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认识事物。首先利用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一些有趣的事物,如看日出日落,风雨阴晴和季节变化所呈现的种种美景。春天,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也要带领学生访问老红军,慰问孤寡老人。总之,尽量让学生能够多看到、多感受到一些东西,并它保留在记忆里。
         2、在认识事物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周围的事物是语言思维发展的源泉,学生越贴近周围事物,他们的语言越丰富、越生动。通过接触事物先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再借助口头语言发展为书面语言。当学生广泛认识周围世界客观事物的美后,便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思想,带来语言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生用心去感受
         1、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有趣的探索。探索未知事物,最容易产生激动的情绪,而激动情绪出现后,又能促进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加以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带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受探索情绪的刺激,不断产生激情,在刺激作用下,便有了答案。
         2、让学生把自己埋进学习内容中去。要学会感受,首先要把自己埋进去,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分别让学生扮演几种不同的动物,学生表演得绘声绘色,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3、让学生学会理解人,同情人。要学会读书,先得学会“读人”,即对文章中的人物,用同情心去理解他,先是同情,才能有后来之感受。把文章中的感情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学生才能对课文理解得深刻。
         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是学习的中心问题,也是快乐的最根本的源泉。生动而扎实地感知材料,学生是在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思维活动的,因此,思考应从感知材料起步,应把掌握材料作为最基础的一环。教师在教学每一课时,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对易混的意义作辨析,多读,在读中体会意思。对于课文内容,要采用多种读法,通过边读边想,体会其主要意思。
         四、多开展讨论、交流活动
         上课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们自由自在地讨论教材,老师不过扮演了一个讨论的主持人。
         1、以教材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多渠道的畅谈。所谓多渠道,具体指要沟通两个领域:一是沟通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领域。课堂交流不单是回答问题,而是师生之间一种无拘无束的谈话,是一种平等的反驳、争论。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引出杜牧的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接着提问学生:“杜牧认为如果没有东风,曹操就会取胜,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请从课文中找出论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即刻组成合作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关系二是沟通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的领域。要把教材的讨论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儿童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2、不要过早的作评判。研究问题有一个必要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一下子讲出结论,好的见解往往是迟的,因此,教师不要过早作出评判。
         3、让学生的交流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进行。课堂讨论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开展时气氛是热烈自由的,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大胆作出结论。
         4、作好大面积指导。交流活动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防止把讨论变成几个“尖子”生的事,对后进生要多鼓励,多给他们机会和信心。
         五、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新内容
         心理学研究显示,任何学习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和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赫尔巴特认为,知识的扩充与学习的过程,无非是唤起存在于我们意识中旧有的类似表象,然后摄取、同化新的表象,并使新旧表象互相结合的统觉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意识到新事物与旧有意识内容相类似、相关联时,学生便会产生兴趣进行学习。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不能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如在教学《对子歌》时我充分利用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展现对子对仗工整、声调和谐,字数相同的特点,让孩子们先从简单的两字对子对起,再到四字成语,还利用古诗词中精彩的句子让学生训练来对,如“白日依山尽”对“黄河入海流”;“接天莲叶无穷碧”对“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上述成语和句子学生早就烂熟于心,并无新鲜感。但是成语和成语之间两两相对,古诗中的两句诗竟然能配成一幅工整的对联,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旧的知识通过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形势,从而唤醒了学生的极大乐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
         六、适当穿插游戏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相对偏小,对于课堂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秩序的进行一些成语接龙、开火车组词语、转盘拼字等游戏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够让部分孩子找到自信,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加融洽,学生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如在进行二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这节课教学时,教师将如何叠纸船扎风筝引入课堂、通过这两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使他们从实际中体会到松鼠和小熊如何利用纸船和风筝传递信息,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很容易地通过这两个游戏实现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用心思考、贴近生活致力于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而多样化的课堂让学生更容易吸收新的知识。正如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教学中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便会事半功倍。因此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能力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