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进程的发展,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农村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以期学生可以在未来离开语文课堂后,仍旧具有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可以发展成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为此,笔者从自身语文学科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创建对话活动,有效提出问题等策略,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
在现阶段的农村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越发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大多将学生放在课堂的被动位置,让学生单向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压制,学习的动力也不会太高。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农村语文教师也应当改善以往的教育方式,切实地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关键位置,并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在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过程中,促进农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创建对话活动,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说到底也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字词读音的讲解,以及文章中语言结构的教学等,都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语言基础,使得学生更加流畅地开展交际活动。同时,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中也指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彰显出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对学生讲解语文课程中,教师也应当采用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教材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教材当中也具有丰富的对话和故事情节等,所以,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当中的这些内容为学生创建对话活动,让学生在进行情景模拟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语言能力。
例如,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我们能够看到在《腊八粥》中具有丰富的对话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基于这一内容为学生创建对话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基于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角色对话小组成员的安排。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腊八粥》进行阅读,使学生了解其中主要阐述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活动。之后,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人物角色的安排,并对相应角色的话语进行朗读练习。在练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开展角色模拟的对话活动,从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的稳步提升。
显而易见,教师组织学生以教材为资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模拟对话中实现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感知效果,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有效提出问题,锻炼思维品质
语文思维是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后所形成的一种印象,基于这一印象,学生可以从语文的视角看待问题,提高对问题的解决效果。而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基于问题的提出,能够为学生打造出未知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施教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答案中进行文章内容的主动探索。同时,在学生探索出答案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从而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向学生进行追问,以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地训练。
例如,在《匆匆》中,为了给予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等,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在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时间写的具体的呢?”“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匆匆’呢?有什么寓意呢?你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寓意呢?”等问题。随后,教师给予学生进行自主思索的时间,并让学生以问题为方向对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中的情感元素进行分析。
之后,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仔细地倾听学生的答案,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追问,使得学生在进一步地思考中,能够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促进思维品质的有效发展。
由此可见,在为学生教授语文内容时,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思考,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实现思维的有效锻炼。
三、挖掘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理解
文字是文化的象征符号,文化也是通过文字来进行传承,而语文学科当中教授的内容就是汉字,因此,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为学生介绍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元素。但是,在以往的语文学科中,教师的教育时长有限,对于文化部分的讲解都是“点到为止”,教育重点都放在生字词和文章的情感解读、写法解读上,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讲解文化相关元素,使得语文课堂逐步与文化相脱节。所以,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文化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在观看微课中的多样文化元素呈现方式中,逐步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素养。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中,教师就可以在课下准备好微课视频,填充本节课的导入资源。在课下,教师将春节的来源、春节的文化内涵,以及北京春节的习俗等内容置于微课之中,并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采用画外音的方式进行解说。同时,教师也应当结合课堂整体时间的安排,以及学生对视频内容的关注度等要素,进行微课时长的控制。在实际讲解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能够提取其中有关春节的介绍,体会其中的文化元素。之后,在教师讲解本节课时,学生也可以从自身对春节的理解出发,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当中的文化元素,并以微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展示,能够在抓取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对学生渗透文化相关要素,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四、利用媒体技术,增强审美素质
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中对学生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能够形成一双发现事物美的眼睛,能够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然而,单纯的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尽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遐想空间,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很难直接结合抽象文字、语言,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所以,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转变传统语文课程的教育模式,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进行直观化、具象化的处理,以便学生在得到视听刺激中,直接认识到事物的美,从而发展自身的审美素质。
例如,在《十五夜望月》中,诗人通过简约的语言描述了八月十五这天的景色,以及自身的情思,然而,只是让学生将诗句翻译成现代含义,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无法让学生体会乐府诗爽利、简约的风格。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还原诗人描绘的景色,以便学生可以在直观的情境中,切实地体会到诗人的所见,从而增强情感的感知效果。
总而言之,对农村的小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秉承持之以恒的耐心的。因此,在未来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中,教师也应当继续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结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结构等,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设计,从而在形成完善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中,落实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巩庆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71.
[2]杨云彬.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语文优质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81-82.
[3]姚丽华.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N]. 江苏教育报,2017-1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