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杨大华
[导读] 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当期来说,阅读教学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从笔者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几点阅读教学的策略,分别是合作探究教学,落实主体地位;泛起问题涟漪,帮助理清思路;信息技术引导,培养自学能力,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项向内输送的活动,学生进行阅读,就是处于积累的过程。学生积累知识之后再通过转化和应用,使知识绽放新的光彩。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思考能力等还有限,还不能做到与每一位作者心意相通,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在面临相似的阅读场景时,运用已有经验举一反三,掌握文章的深意。接下来,我们就从生活、问题、共鸣出发,谈一谈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一、合作探究教学,落实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文本内容巧妙设疑,让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剖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情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社戏》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展开交流探讨:(1)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说文章应着重写看戏的经过,但作者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2)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看戏前,我经历了哪些波折?(4)在看戏归来的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可回来后再吃豆,却觉得不好吃了。为什么?(5)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使学生领会了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二、泛起问题涟漪,帮助理清思路
         一花一世界,一问有一答。人人都会有疑问,不同的是,有的人产生疑问后继续探索,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而有的人就止步于疑问,无法发现。教师要做的就是推学生一把,让学生在产生疑问后,对问题进行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部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能有效把握文章的脉络,无法有效提炼文章的信息。这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来辅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支架。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内容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掌握作者描述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对学生进行了提问: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想?学生带着问题投入了课文的阅读中,在阅读中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结构分析,发现文章采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先是从整体上描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接着又立足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学生将文章分成了三部分,认为第一部分,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及地位;第二部分作者分说了苏州园林的不同特点,第三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表达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赞美。由此,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找到了文章的创作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阅读的思路。
         三、信息技术引导,培养自学能力
         实际上,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个培养能力和提升素养的过程。由于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转而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内容展开自主探究,以便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更具丰富的情味。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内容前,笔者让学生在组内做好分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赵州桥、江东桥、卢沟桥、长虹大桥以及双曲拱桥等石拱桥的相关信息,如建设历程、桥梁位置、桥梁结构、设计理念、文化特色、价值意义等,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上述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课堂上,笔者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幻灯片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针对学生制作的课件不时地对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总之,若把文章阅读比作一湖活水,那么,生活、问题、共鸣就可以比作是其中的点点涟漪。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的湖泊中泛起生活的涟漪、问题的涟漪、共鸣的涟漪,可以促使学生连接文章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立意。学生只有形成了阅读思维,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阅读,对文章进行深刻探索,用阅读填充自己的心灵,获得思想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代彦良.加强阅读教学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青海教育,2019(Z1):48.
         [2]马艳丽.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