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化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朱鸣珍
[导读] 小学生的学习侧重于形象思维,对书本的抽象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不能充分理解。

         小学生的学习侧重于形象思维,对书本的抽象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不能充分理解。如果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就会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创设情境,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认识和熟悉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在与实物的对照下,学生便豁然领悟。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特意饲养小蝌蚪,让学生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与课文比照着学习。
         二、借助图画创设情境
         这是让学生用形象化的方式去认识事物,不用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知识的表达会更加具体,而且将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比如,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图画闪现在字里行间,再现了课文描写的内容,使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可以制作放大的图画、剪贴画、粉笔画等等。图画内容的设计要生动,注重色彩的使用,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比如,在教《赶海》一文时,我在画了蓝蓝的天空,上面朵朵白云在飘,还有沙滩、海浪,一些贝壳、小虾等,学生被吸引,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三、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旋律为媒介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与文学有共同之处。对于音乐,学生的感受更直接、丰富,具有强烈的听觉刺激,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运用音乐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烘托了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音乐与教材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和渗透,教师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的语言表达协调一致,将教材内容的情态展现出来。用音调和节奏感渲染课文的气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外。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哼唱歌曲,主动进入学习的状态,并获得美的享受。如在讲解课文《东方之珠》的同时,播放音乐《东方之珠》,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展开了思维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


         四、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各种富有情趣的形象,让学生有新鲜感,充满好奇。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真实的情境,使他们不但能听到,还能看到,从而印象深刻。小学语文题材广泛,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教师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无论台上和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比如,扮演《狼和小羊》中的角色。教师让两名学生带上狼和羊的头饰来扮演,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动作和语言,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的巩固性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教科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方式单调,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扎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集合了声音、视频、动画、音乐等功效为一身,将静态的文字学习动态化、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强化了学生的感官认识,符合小学生感性思维的特征,让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创设质疑问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学习的体现,是思维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知识过程,这样在思考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自我的学习体验,没有发言权,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师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并在思考中发现认知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学习,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等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获得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