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语文味,经典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是我每次去参加语文课程培训时,我们的教研员和我们的语文专家一再强调的。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现状 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所以说,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现状
现如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从我们平时去听的一些研讨课,以及我身边的语文老师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越来越少。感情朗读的情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读不出情感,读得是干巴巴,甚至读完一篇文章,脑子里一片茫然,感悟不出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令人怅然。造成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用“课外自己朗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朗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课后很难有适合朗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使学生失去了体验朗读经典文章的乐趣,也因此造成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差,并且继续恶性循环。所以,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里,不乏经典文章。如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冰心诗四首》《往事依依》《春》《三峡》等等,八年级上册《背影》《我的母亲》《最后一课》等等,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成功》《岳阳楼记》等等。这些文章是创作者的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并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能给人以美好的情感的熏陶,它启迪心灵,散发着人文的光芒。
(1)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朗读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得到陶冶,受到感染。朗读不仅可以把字面意思完整地,艺术地表现出来,还可以运用语气、语调等那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底蕴,通过朗读把这些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读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呈现春草的嫩绿,春花的美艳,春风的柔和,春雨的细密,学生感受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鸟语花香,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通过朗读激发了他们的想象,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文中句子的长短,骈散、平仄、音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等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朗读过程中带给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朗读去启迪,去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
如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朗读父亲攀月台过铁道去为“我”买橘子这个背影,加上文章开头写道作者家中的变故,父亲年老还要远走他乡,为生活奔波的辛酸,学生在朗读中体味着这一对父子情深。《最后一课》通过让学生朗读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感受小主人公的深深地懊悔和他的爱国情怀。《幽径悲剧》里,让学生以读来感悟作者对愚氓的所作所为感到痛心疾首,从而唤醒学生对美的尊重,唤醒保护美的意识。
(3)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朗读去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判断,是一种直觉思维,任何人不可能根据词语的理性含义的相关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而必须凭借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差。因为我们农村孩子课外读物匮乏,造成课外阅读量十分的少。所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就尤为重要。前面我们说了,我们的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学生们如果做到了课标的要求了的话,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而要达到这样的提高,唯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朗读的重要地位,逐步训练学生语感,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老师范读引领,学生自读体会
我们如果有幸外出,去听别人的优质课,总能听到著名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确实十分重要。他也许使一个孩子因此爱上语文,甚至爱上文学。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往事依依》这篇课文可以看到老师范读的重要。作者于漪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遇到的两个国文老师,培养了她的课外阅读兴趣。而这两位国文老师都喜欢在课堂上朗诵。她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而她的另一位老师教到田汉的《南归》,“老师诵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呀!
(2)依情朗读,个性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有所差异是正常的现象,老师的做法应该是求同存异,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教案划定的思想。朗读的作用便是让学生去找到自己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认为写“迅哥儿”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种种乐事,表现了“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学生认为,课文表现了“我”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对农村淳朴的人民的热爱。对于学生的这些解读,我都表示肯定。这样,在课文的朗读中,学生便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对创造式的自学能力的一种提高。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说,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吴中正.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语文,201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