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都和语文学习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当今,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升学生知识应用水平。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实现中考目标,必须采取合适的手段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落后,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当前教学现状,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手段,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的成绩得以增强,最终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模式研究
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就是初中,初中语文知识点比较复杂,难度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简单,不仅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老师一定要提升课堂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高校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导师就是兴趣,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动力去学习。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情境,同时,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课文描绘的情境。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被具体的教学情境深深吸引,加快融入课堂的速度,学习兴趣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激发出来,更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学习的热情也被点燃[2]。
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简单的瀑布情景,通过对声音以及场景的描绘,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情境中的景色,描述自己心中紫藤萝瀑布的景象。这样,瀑布的宏伟声音以及磅礴水流就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二、组织小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很多老师也会在教学中应用一些国家主要推行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样的,教学的具体效果也只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展现。
学生是学习的核心,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老师想要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人性化课堂。同时,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要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体会,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学习《春》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文中所用的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还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演讲比赛,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最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获得感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公园近距离接触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观察、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三、写作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生活是语文写作素材最好的来源,真实的经历或者身边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更容易触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生活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生活化内容,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要有一定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出发,写一篇以“我最尊敬的老师”为题的文章,这时就要让学生回忆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而能够写出独特的美文,提升写作课堂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学好语文可以促进个人成绩的有效提升。鉴于初中语文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应用合适的手段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成绩,最终实现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燕.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模式研究[J].情感读本,2019,(36):93.
[2]陈莉莉.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8,(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