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天真活泼的阶段,他们对于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十分好奇,懵懂的状态,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断引导。帮助他们完善对于他的事物的观点。而对于数学这门科目,本身就有一定的乏味和枯燥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排斥,这时更需要教师能够以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心引导学生。而针对这一阶段学生年龄的特性,结合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以他们自身熟悉和认同适应的方式,获得一种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轻松氛围;结合生活
首先就是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真的能够真正的使学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次,要帮助学生创造一种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才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同时轻松地参与到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体验式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结合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教师一味的单方面讲授,学生处在左耳进,右耳出,浑浑噩噩的状态,那么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在浪费时间。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能够时刻保持注意力,而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才能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从而以一种更高的精力和状态面对数学学习,这样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他们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真正的对于数学里的内容进行完整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课程乏味枯燥的斗争上。
例如,在教授“循环小数”时。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会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首先我会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小小的检测,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之后我会要求他们针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循环小数进行一个列举,然后再教授循环小数的概念和一些典型的数字,同时我会要求他们寻找一些其他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数字进行对比。比如圆周率,这个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等等,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无限小数,但并不是每个小数都是循环的,这样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本身就已经极其的乏味枯燥,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排斥,如果这时学生仍然处在一种较为紧迫或者压力的状态下,那么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而言,也不利于他们获得积极的正反馈。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更加轻松的学习体验,这种更加积极的反馈作用会逐步地引导他们培养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感,从而真正的从内心不断地迸发出蓬勃的动力。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变化”时。这时我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或者叫教室里自己身边的一些物品,大胆地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能结合利用这些事物来进行举例,描述图形的变化。同时我会尽可能地组织他们利用一些器材进行动手操作,这样他们会发现不同的图形在一定的变换和扭曲之后,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加强他们对不同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意识,真正的带动他们综合性思维意识的发展。
三、结合生活场景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他们所学习到的大部分知识是能够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结合生活场景,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那么能够更好地使他们获得一个更加充分全面完整的认知,同时构建一个更加具有体系性和实用性的数学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这种富有情境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地锻炼他们思维逻辑的全面发展。而且还给学生一带来一种更加深入的体验,能够帮助他们借助这些例子和场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生活中关于比例的运用十分丰富,这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寻找一些案例进行解释。并且通过这些案例能够进一步阐发比例的一些基本性质,或者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等等。首先,这能够带动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意识,其次在真正的探索过程中,他们会更加主动独立的去发现不同的内容,从而真正的帮助他们加强深化对这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终都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更加深刻的记忆程度,从而真正带动他们数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对于小学的阶段的数学课堂而言,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本身低龄化,以及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的种种特点,能够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首先重视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其次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体验,这样他们才能在这种环境下,更加自由,大胆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能有效的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秀娟.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8)
[2]郑慧敏.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J].才智,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