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有效课堂一直是教师的殷切期望,但是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教师很难真正地在课堂中实现教育设想,达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效果。对此,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提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合作结构,变革传统方式,以及调整评价方式等策略,尝试对现存的教育问题进行改进,逐步提升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精细备课;合作
物理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汲取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是,纵观目前初中物理课程的教育形式可以看出,仍旧存在一些造成物理知识低效讲解的不利因素,致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质量不高,如教育准备不充分,传统教育结构应用不合理等,因此,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切实地从当前物理课程的教育特点出发,整合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结构,创建出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从而在改善教育问题中逐步提升物理知识的讲解质量。
一、整合教育资源,细化备课方式
教育准备是教师对教学对象、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后所做的准备工作。从目前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有的教师对教育准备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当课堂中出现一些常规之外的事情时,教师往往不能做出及时的应对,以至于错失了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授的最佳时机,不利于学生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有效认知。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切实地提升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时的反应能力,教师应当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在精准备课中有效施教。
例如,在《认识压强》中,为了更加顺畅地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就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的方式,细化备课的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先对班级中的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所具有的物理基础素养,以及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等,并将其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次,教师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等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紧接着,教师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内容为导向,进行课堂中教育目标的设计。最后,教师从网络中进行微课的观看,并对网络上的教育设计案例进行分析,预设在教授本节课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从而设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完成对《认识压强》中知识的认知。
显而易见,教师整合网络资源,对教育对象,以及教材当中的内容等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做出教育设计,以防教学中突发情况的产生,从而促进物理知识的有效讲解。
二、优化合作结构,实现有效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前初中物理知识的讲解中,教师也开始注重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以期学生在发挥集体智慧中,逐步提高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质量。但是,在实际使用合作活动开展教育活动时能够发现,教师一般只注重合作活动的开展形式,却忽视了其中的教育细节,使得合作活动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学生不能通过合作活动实现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以,在目前的物理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合作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切实地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任务的安排,并且明确自身的存在价值。
例如,在《认识分子》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合作活动,教师先对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进行分析,并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互补性作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保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差异性。随后,教师结合《认识分子》中的内容进行任务的设定,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的划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与自身能力相贴合的任务,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中,促进合作任务的有效解决。在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中,教师也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学生的合作活动给予观察,当学生遇到苦难,或者需要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辅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以便提高合作活动的应用效果。
可以看出,教师从组员的安排、任务的分配出发,进行合作活动细节的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物理课堂中合作活动的应用效果,让学生从合作中吸取养分,提升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三、变革传统方式,改善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育方式有限,不是黑板就是教材,这些单一形式的教育资源,会大大地降低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初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环境向着信息化的方向靠拢,如何有效地将物理学科与现代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也是教师一直思考的关键问题。所以,在目前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微课等技术,进行物理学科教育方式的优化,以便学生在直观化的教育模式中,提升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品质。
例如,在《认识浮力》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先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物体漂浮在水面的图片,并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物体会在水面上漂浮呢?”的问题,从而在获得学生答案中,导入本节课的教育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中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内容。随后,教师通过不同的生活现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浮力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结构中,逐步维持注意力,提高对《认识浮力》这节课的认知品质。
显然,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能够有效丰富物理课堂中的教育结构,切实地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关注度,从而在改善教育模式中,逐步提升教育品质。
四、调整评价方式,充实评价内涵
教育评价是教师展开教育工作的结尾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会帮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同时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学生在查漏补缺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在积极弥补中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效果。但是,反观实际物理课堂中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物理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只是围绕学生最终学习物理知识的成果给予点评,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现出评价活动的存在价值,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使得学生在充实的评价形式中更好地进行反思和改进。
例如,在《怎样描述运动》中,当教师向学生教授了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等内容后,教师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并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使得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表现性评语中,认识到自己能够进行改进的方向,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空间等。之后,教师根据《怎样描述运动》中的内容,向学生出示一些习题,并让学生在不翻书的情况下解决这些习题,以便检验出学生对本节课物理知识的认知情况,从而基于结果性评价出发给予学生点评,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本节课基础知识认知上的残缺,在弥补不足中,完成对《怎样描述运动》中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紧接着,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对同伴和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宽泛角度的评语内容,从而基于全面视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在改进中实现进一步地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完善备课环节,优化合作活动,更新教育方式,以及对评价结构进行调整等,都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效果,改进以往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真正地让上述策略发挥效力,绝不是三言两语间就可以落实的。因此,在之后的物理学科中,教师应当继续坚持应用上述策略,促进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在建立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中,逐步实现物理知识的有效施教。
参考文献:
[1]赖玉华.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及突破手段分析[J].名师在线,2017(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