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前预习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预习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开展;课堂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孩子长远的发展着想,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会思考的鲜活个体。所以,预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有的数学老师,对课前预习认识不到位,觉得小学生能预习个啥,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多做几道练习题,加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来的实惠。殊不知,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多重要。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传统课堂,教师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课后巩固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只会解老师讲授过的习题,变成了解题机器,而对于稍加变化的题型,缺少了灵活应对的能力,更别说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了。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前预习时,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不管他们预习收获如何,最起码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了。
2、课前预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产生了困惑和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学生基本明白的教师课堂尽量少说或者不说,也可以让一些后进生来说,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体验被肯定与认可的快乐,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说不明白的,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适当启发、指导、点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使他们产生求知欲。对于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补充,启发学生预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使那些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学生,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激发他们探寻知识背后更为广阔的内容。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对圆是这么定义的:圆是一条曲线围城的封闭图形。这时候,老师就要强调:那椭圆是不是圆呢?它是不是也符合“一条曲线围城的封闭图形”这一特征。通过对比,学生对书上“圆,一中同长也”的描述,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圆除了满足“一条曲线围城的封闭图形”这个条件外,同时也要满足“一中同长”。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的交流相得益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预习后,教师还是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从,还容易造成好学生“没吃饱”,后进生“不消化”的现象。
二、如何有效开展预习
为了使预习能落到实处,同时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预习感兴趣。
1、对预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不能是泛泛的一句话:“今晚回去预习某某页的内容”,第二天在课堂上也不闻不问,预习和没预习一个样。教师首先要对预习内容进行筛选,看一看这些知识点学生自主预习是否有难度。然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预习要求,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书,只记住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至于怎么得来的,一问三不知。教师可以提出具体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的?为什么是底乘高,有没有可能是两个斜边相乘?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教学抽象一点的内容,如三年级的里程问题时,家里有私家车的,可以让学先认识车的里程表盘,记录的里程数的变化情况。没有私家车的,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水表、电表一月的用量变化数据。学生提前做足了功课,教师课堂就不会干巴巴的讲授,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
2、对预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做科学指导。我认为预习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看、二思、三练、四问。
一看:就是要从看课本开始,先浏览一遍要预习的内容,找出重点,看看和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做到心中有数。
二思 :就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些例题自己是否能看懂,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疑问?这是预习环节的重点。
三练:如果看懂了例题,就动手试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验证一下自己刚才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从来不介意孩子看一些参考书,比如金鑫老师编写的“教材全解”就很实用,对例题和练习题的都有分析和讲解。我要求学生,利用参考书,不仅仅是检查解题答案是否正确,更主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理解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针对问题,再想一想,如果能内化,也算收获。而不是预习时积攒一大堆问题,自己没想办法解决,第二天课堂等老师解疑,我认为,这样的预习,离成功只差一小步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既要发现问题,更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内化这个环节,才是预习过程的精华。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课堂老师答疑解惑时学生那一声美妙的“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思辨能力的培养。如果看着参考书,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才是真正需要老师的帮助。
四问:就是把自己真正弄不明白的问题整理出来,第二天去了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交流,还是不明白,课堂再专心听老师讲解。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重视课前预习,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齐非.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教育现代化,2017(42):376-377.
[3]武俊峰.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2019(07):11.
[4]罗丽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3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