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备受重视的教学课题。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可以概括为做到“三个给予”和做好“三种引导”。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心得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主体地位这一概念的逐渐流行和深入人心,也正是主要得益于新课改的推动。时至今日,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教学课题。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对此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做到“三个给予”
第一,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这里所说的给予学生发言机会主要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指教师要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课上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在说,导致学生缺少发言机会。第二个层面是指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而不是谁举手谁发言,导致经常在课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经常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去发言、去表达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所学生的在提问的“压力”下思维积极运转起来。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更加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投入度,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地理学科不仅注重识记与理解,更注重对知识内涵的体会和感悟,这对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存在差异性,教师要能够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入一些,让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定的思考结果,总之,要能够让所有学生思有所获、思有所果。
第三,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多样化的机会。这里的多样化学习除了传统的“听讲识记”之外,主要是指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非接受式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找到适合于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选择适合于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提高,主体作用也就自然得到了发挥。
二、做好“三种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验证,使学生通过获得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实验进行验证:用两个烧杯分别盛温度相同的水和沙子,同时用酒精灯对这两个烧杯进行一定时间的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各自的温度,就会得出沙子的温度高,水的温度低;然后,冷却一定的时间后,再测量各自的温度,就会得出水的温度高而沙子的温度低。经过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获取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这一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这比教师一味的解说要有效得多。
第二,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质疑,促进其深入思考,理解地理规律背后的原理。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其中会设计到一个重要规律“太阳直射点总是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移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总是在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移动?为什么不在北纬20°和南纬20°之间移动?”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展开质疑并积极思考,当学生想清楚了问题答案,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例如:为什么北方的民房大都是平顶的,而南方的民房大都是尖顶的?为什么日本市场上海产品琳琅满目?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有些旅馆在房顶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从而锻炼其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发展及对地理知识实用性的认知,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对此,一线教师应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有效落实。
如上所述,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可以概括为做到“三个给予”和做好“三种引导”。实际上,在日常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所述主要为一些个人教学体会,盼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贵春. 初中地理教学中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对策探讨[J]. 科学中国人, 2016(6).
[2]贺鱼霞.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 新课程(中), 2016(10):2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