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农村中学历史课程质量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聂保华
[导读] 正视农村地区的中学教育,历史学科总是处于备受冷落的境地。

         摘要:正视农村地区的中学教育,历史学科总是处于备受冷落的境地。学生缺乏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以及教学手法单一,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令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上加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教师开始思索“如何上好历史课”的问题。及时开展教学创新,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质量,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古人曾提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想提升农村中学的历史课程质量,教师不能将知识的灌输作为教学目标,而是重视起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赋予课堂充分的活力,使学生不仅能知史、明史,更能辩证地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下面本文就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谈一谈该如何上好农村中学的历史课。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兴趣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驱使学生求知的主要动力。但在农村地区,很多教师都面对着学生兴趣缺失的窘境。不少初中生将历史视作一门“豆芽科”,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抱有一种敷衍的态度。再加上教师不注重教学手法的改造,课程内容设计的枯燥且晦涩,并不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也让课堂的“听众”大大流失。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就要积极转换思路,让历史课“活”起来,设法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使其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听课的专注程度有所上升,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也会更好,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就有了前提和保障。
         试以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的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北京人”这一概念,为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悬念,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比如留下这样的问题:“提起北京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大部分学生联想到的都是“居住在北京的人”,从而延伸到北京的特色美食,如炸酱面、烤鸭,还有八达岭长城、天安门等标志性建筑。这时教师再告诉大家:“在远古时代,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的时候,中国境内也生存着这样一群‘北京人’。在他们的时代,还没有长城,没有铁器,人们刚学会用石头打制工具,用火来烧烤食物……”在教师的描述中,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一幕幕原始人石器狩猎、钻木取火的生动景象,学习兴趣愈发浓厚。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开启这一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去书中探索更多关于北京人的知识,授课过程就会格外顺畅。常言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教师而言,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工作,在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往往能对提升课程质量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有效训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农村地区,因为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还限于练习和测验的层面,通过错题和例题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他们对命题考试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这样的方法不但耗费精力,也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捉襟见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压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摒弃题海战术的旧观念,转而通过更有效的课堂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答题要领,培养他们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促使学生构筑起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教科书的框架走。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举例,时间是1840年,此时国内还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下,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国民整体的思想文化水平都呈现闭塞状态。而此时引导学生跨越时间轴,去看同一时期的国际形势,此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逐渐取代了手工业,工业产量的急剧上升带动了海外殖民地的需求,因此后来有了“日不落帝国”的诞生。

对于教师而言, 除了时间轴外,还可以利用关键词如“改革”“制度”“侵略战争”等引导学生展开专题训练,让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得到进一步整合,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思考,深入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下面的一道选择题为例:
         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看到“革命”二字,下意识联系到了辛亥革命,因此将答案选为A。但其实孙传芳作为直系军阀,和吴佩孚、张作霖并称北洋军阀的三大势力,因此能将孙传芳“轰走”的只能是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正确答案为C。在日常的课堂训练中,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引导学生排除干扰选项,并能运用综合知识来回答问题,课程质量才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整合教育资源,深化知识理解程度
         在农村中学,很多历史教师都会面对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因为地域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生接触不到像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这类有教育功能的文化建筑,课堂教学除了多媒体设备外,也很少能用到像电子白板、移动课堂等现代教学工具。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优势,就成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为例,教师除了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教学素材、必要史料外,还可以用它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现象。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大家留下课外作业:利用手机中的搜索引擎,如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说他对这场运动做出的贡献。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也考察了他们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陈独秀为例,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有力抨击了尊孔复古的腐朽思想。至于尊孔复古为什么受到人们的鄙视,则要追溯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和传统文化中以儒道为至尊的思想……在一系列的记录与反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时学习的成就感也会倍增。
         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倘若能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夏、商、周等早期国家变革时,需要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等文化成果。在学生的角度看来,古代贵族祭祀所用的青铜器,如今出土时大多颜色黯淡,锈蚀不堪,因此也就感到格外疑惑。教师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的复原照片,让学生领略青铜器在夏商时代的光彩与华丽,同时还可以利用短视频来介绍一些青铜器的代表作,如曾侯乙编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等,丰富他们的视听。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若想提升历史课程的质量,改革重点应放在课堂导入的优化、课堂训练的开展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手段,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为途径,以培育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为目标,逐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让农村中学的历史课也能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成举.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初探[J].读写算,2013(06).
         [2]肖顺标.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难[J].考试周刊,2013(101).
         [3]罗飞霞.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两届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