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交往能力的重要学科,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重视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并全面的借助创新化的教法来唤醒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活力,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能,不断的助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培养,本文将就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开展研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
要想进一步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并积极的开展趣味性的合作学习,还要积极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有效的把握小学英语课堂高效施教的规律,真正的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内容,有效的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准和教学质量,不断的助力学生英语交流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引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方便灵活,在展示上形象具体,非常契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的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具体性和有效性,助力小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Unit 1 I'm Sam.》单元主题内容时,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对该节课的单词进行细化梳理和讲解,让学生清晰具体的把握该单元的单词和词汇,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现一个对话情景,如S1:Hello, I`m Li Tian;S2:Hi, I`m Li Ming等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对话中激发学习兴趣,对该节课的教学主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再然后,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对该节课的单词、句型、语法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细化讲解,全面的唤醒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欲望。最后,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借助网络化学习资源,为学生设计课后练习题目,如单词拼写、句子补缺和仿写等,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有趣的练习,有效的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能。
二、开展合作学习,带动学生参与
有趣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参与活力和参与热情,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积极的结合英语教学主题合理的引入一些趣味十足的课堂游戏活动,继而有效的激发英语课堂的教学生机,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Unit 2 How are you?》单元主题内容时,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对学生的了解,如学习水平、学习个性等,来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和搭配,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单元的教材进行预习,有效的梳理预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讨论学习题目,如该节课的单词都有哪些?都是什么 意思?如何借助英语向学生问候早安和晚安?如何回应别人的问候?等等,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合作学习辅导,并格外注重对课堂合作学习秩序的维护,从而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进行有效化和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不断的强化学生对该节课相应英语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最后,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引导每个小组依次对上述的讨论和成果进行分享,并在分享过程中鼓励跨组之间进行讨论学习,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开辟线上空间,拓展学习渠道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想真正的学好英语还需要英语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多说、多听和多练习,也只有让小学生和英语经常打照面,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能。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公众号和微信群组为学生构建线上学习空间。像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每天在微课公众号上推送一篇或两篇英语小故事,让学生进行朗诵,并积极的将各种学习资源,如单词讲解、句型应用、语法知识等等,放置到该公众号上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在线学习, 有效的巩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温故知新。英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起开展课外阅读,并每天在线分享自己的英语阅读成果和收获,积极的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求助同学进行帮助解决,而英语教师则可以给予线上及时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全面的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和英语学习空间,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合理引入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有效开辟线上空间,是提升英语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法宝和有效实现路径,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的将这些有效的对策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对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全面的助力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N].发展导报,2018-12-25(019).
[2]徐娜.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