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 “工匠精神”学生培养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 曹丽娟 闫秋萍 郭三华
[导读] 职业院校相比较其他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等

         摘要: 职业院校相比较其他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等,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工作中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如何在新青年的学生中培养优秀的新时代劳动者,首先要培养其“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特别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将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更蓬勃的创造力。
         关键字: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育人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己的产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将打造本行业最优质产品作为追求目标的一种执着,是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更是一种对待人生和事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大步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跃中,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型中,各行各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既是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现代国内外工匠精神的借鉴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工匠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工匠要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成为新一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新时代的劳动者造成很大的冲击,劳动者对待自己的工作浅尝则止,缺乏持之一恒的决心,造成部分行业出现技艺断代。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是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丰厚滋养,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正德厚生”的职业道德传统。
         传统的工匠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之中。先秦典籍《左传·文公七年》中记载:“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六府"范畴涵盖人类技术活动的所有方面,"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则阐述了在实践技术活动中的道德要求,是工匠技术师徒制教育方式沿袭下来的教育方法。"正德"居于三事之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标准的重要性;"利用"指的是技术活动的实用性;"厚生"指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要满足利国利民的要求。“技道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职业院校在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时,应该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职业教育始终。“以德为先”自古便是职业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工匠精练各项技艺的前提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具有实用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2.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更易接受。
         新时代工匠精神既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紧跟时代对国内外现代工艺的借鉴和发展。新时代工匠精神凸显出来的灵魂品质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劳动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传统工匠“靠艺求生”的自我意识和“小家”情怀,在大国工匠精神的高度自省下,在历史使命的紧急召唤下,新时代工匠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情环,实现道义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技化其身、道化其心,使自身生命价值、职业道德更广、更深。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中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提高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识;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由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使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植入更加“润物细无声”,更容易被接受。
         3.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优秀匠人的成功案例融入学生具有现实的激励作用。
         榜样所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可以穿越遥远的时空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素有泽国、赤盆之称。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惠文王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李冰到达蜀地后,亲眼看到当地每年夏秋洪水季节,东旱西涝,常年的自然灾害使当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冒酷暑顶严寒,亲自沿岷江水岸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日夜挑灯苦战制定出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以解民忧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历代匠人的楷模,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们不断地在"正德、利用、厚生"的道路上前行,创造着一个个奇迹。前有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的铸剑师欧冶子、土木工匠始祖鲁班,后有造桥匠师李春、建筑宗师李诫、“样式雷”始祖雷发达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匠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北京故宫、布达拉宫、圆明园、阿房宫等宝贵的物质财富,和“如琢如磨”的求精求美精神财富,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新时代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职业院校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并且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责任。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中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提高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识;在校园文化层面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理想;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遵照行业岗位规范标准,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情景中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增强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形成相关职业情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深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必将打上深深的中国特色的烙印,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技师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北斗导航系统、高铁、大飞机、人工智能、国产航母……一项项伟大工程蕴含着无数新时代工匠的辛勤付出和无限的智慧。在职业教育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将更具时代使命感,更具时代特色。
          课题来源: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J18RA148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CH2017027;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ZJXH2017224;
参考文献:
         [1]李西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7.3
         [2]孙红典,杜超.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87
作者简介:曹丽娟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学及职业教育。
         闫秋萍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学。
         郭三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