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应当强调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收获全面的成长。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是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小学传统文化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定以及作用等关键信息,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展开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传统文化;小学
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思维导图是一种展示思维情况的图示工具,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表象以及内涵,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传统文化内容。
一、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
从整体上来讲,传统文化是文化演变而汇总出的一种展示民族风貌的文化,但是具体的文化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含义,让学生对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定义展开探索,有助于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和魅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去帮助学生深入去探索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梳理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的定义一般可以分为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形成经济三个方面。
比如,在学习《尚志》中关于《论语》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的定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在精神价值上,儒家重视君子的品德与修养,强调要将仁与礼相辅相成,在生活方式上,儒家提倡教化与仁政,抨击暴政,在形成经济上,儒家产生于春秋末期,农业奴隶开始出现,并且独立的手工业者和独立的商人开始逐渐增多,经济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在思想上的改变。这样,让学生以《论语》为核心词,“定义”“儒家”“孔子”“精神价值”等作为关键词来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涉及到的定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性
从整体上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历时几千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个体,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每一种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其都具备自身的特性,值得我们研究。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难以独立地分析出传统文化的特性,而借助于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清晰的图示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性,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特性一般可以分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三种。
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公冶长》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性角度帮助学生分析这篇课文,并制作成思维导图。首先,可以确定思维导图的核心词为《论语·公冶长》,下一层的关键词可以确定为“颜渊”“季路”和“孔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分析,子路说的话中重点体现了他的礼仪之道,具体的特征是便于继承,而颜渊的话则体现了一种君子之道,是一种民族的特性。这样,通过对课文中的各种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从文化特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感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三、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流传下来,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价值,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吸收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可以有不同的作用,一种传统文化也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具体地梳理这些知识,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传统文化的作用一般可以分为文明传递、行为规范和凝聚力量三个主要的方面。
比如,在学习《闻鸡起舞》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渗透着的精神价值。对于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学习,而通过这篇文章的理解,则有助于通过古人的精神去对学生造成行为约束,同时,通过祖逖和刘琨的相互帮助,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团结互助的意义,从而发挥出凝聚力量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分析了具体的内容之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发地总结出其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将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传统文化课堂上的应用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成长的年龄阶段,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教学的难度,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潜能的释放。因此,小学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屠颖婷.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传承教育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丁琳琳,刘振宇.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