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那是早上第三节,刚刚做完课间操,孩子们急急忙忙整队进入教室,准备上数学课,突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我严厉的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情啦?有调皮的学生喊:“报告老师,彬彬尿裤子啦。”话音刚落,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齐刷刷的射向易彬彬。这时我脑子飞快地起来,意识到这件事处理不好的后果。孩子们看着我不说话,就立刻安静下来。短暂的沉寂后,我说:彬彬,我刚才说了不让你坐在台阶上,你非要坐,看,坐了一屁股水吧!快去老师办公室给妈妈打个电话吧!原来,易彬彬当时内急,恰好上课铃有响啦,孩子胆子小,不敢上厕所,结果憋不住还是尿裤子啦!
【故事链接】
笔者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很贪玩,把她的小狗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动物入内的商场。小女孩只顾与她的小狗说着“悄悄话”,上到二楼才发现“严禁携带小动物入内”的警示牌,而小狗已经没有地方藏啦。她赶紧乖乖的站好,一边紧搂着小狗,一边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着一场“暴风雨”不料,保安不仅没有训斥她,还笑眯眯地看着她,问道:“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轻声回答:“它叫丢丢”。保安再次笑了笑,摸了摸小狗的头,说:“亲爱的丢丢。你怎么犯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朋友进来的。但是既然来了,也就不为难你啦,离开时请记住,千万要照顾好身边的这位小姑娘啊!”这个故事给我留下来很暖心得感觉,就此扎根的我的心里,原来批评的话语也可以如此甜蜜,甚至可以带来愉悦感。
【案例反思】
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批评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而又潜藏风险的方法。批评能帮人认清问题,自我完善。批评也极可能造成被批评者的防御、对立和逆反,或者自卑、“破罐子破摔”。教育中,批评的泛滥或缺位,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时“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说,其效果也不一样。批评何须严重,有时候只要几句悄悄话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如何面对有过错的学生,如何面对犯了错却仍不知错的孩子,需要教师深刻思考。
笔者不禁又联想到了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
一次体育课,吴老师发现在五十双小手中,有副米黄色的手套,不仔细看还真的难发现。吴老师试图用眼睛暗示那位带手套的同学摘掉它,但是二人的目光怎么也碰不到一起。于是,吴老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手指做加法,老师伸出五个手指,所有的学生都快速伸出一只手,和老师凑十,只有那位孩子朝老师笑笑,把手背在身后。
吴老师满含爱意地冲她一笑,当吴老师再次伸出手做游戏时,她伸出了摘掉手套的小手,吴老师和这位孩子之间的秘密无人知道。因为只是一个眼神和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就达成了一种默契,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了。我们很庆幸吴老师没有批评孩子,她只是通过一个小游戏不但问题得到了解决,还给了孩子尊严、信任、宽容和一个愉快的心境,这充分体现了师爱的艺术。
初踏上讲台时,常常以为学生犯了错,一定要当面指正,大声训斥,以达到“杀鸡给猴看”的目的,结果往往是优秀学生默默流泪,虽不争辩,但在渐渐与我疏远;脾气暴躁的学生据“理”力争;遇到“刺儿”学生,他便会不紧不慢的给你较上劲儿;还真是得说到最后一句,老师的气儿越攒越多,最后大多以“行,我管不了你了,你给我出去”暂告一段落。经常是一番好心落一肚子气,最后还得主动找学生谈心,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后来我就渐渐发现,不管多刺儿的学生,只要找他单独谈,态度一般较好,有的和当时判若两人,问他们原因,原来是强烈的自尊心在作怪,我真是忽略了,总把他们当孩子,总认为我的出发点好,对他们发火,他们不接受是他们不懂事。其实,一开始我们就错了,孩子正处在一个犯错误的年龄,我们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需要教育艺术,需要理解和宽容,所以给学生写条子、打电话,成了我经常使用的批评方式。内容上尽量少叙述事件,而是告诉他们“我认为你应该……”“我要是你,我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应该……”“老师难以相信你会犯这么幼稚的错误……”等等。有时,我还把学生请到办公室,让他给我整理办公桌,在我们共同劳动时,把我想说的话婉转地渗透给他;有时,我也幽默一回,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我就说:“男子汉应该顶天立地,威震四方!”又如同学们碎纸撒满地,我会说:“今天,我班仙女下凡,撒下仙花,是哪位呀?”碰到男生,同学们便会哈哈大笑,扔碎纸者红着脸赶紧拾起来。现在的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遇到问题首先冷静思考30秒。在尊重的前提下,激其自信,促其自觉,这样的动力才持久,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老师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真诚的爱心,再加上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就有希望克服自己的不足。这就是说,别对孩子失去希望,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五期,总第333期。
[2]? 教育部,《一份特殊的教案》2003年。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课堂教育心理学》(美)林个论著,章志光,张世富,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创造性思维的艺术>>(美)奥尔森R著,吕圣英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
[5?]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