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学科素养,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得传统的化学课程内容以及知识体系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从具体内容来看,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构建更加完整的化学课程与知识体系,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内容 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要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着眼点,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以及时代性,并且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志趣。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划分成了不同的模块。为此,教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把握不同模块的知识视角以及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同时要及时对教学流程进行完善和优化。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新课标中各项教学要求的落实。
1.关注化学基本观念形成
简单来说,化学基本观念不是某种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单纯的知识叠加,而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留存在头脑中的,在思考化学问题时抽象出来的一种概括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的养成,需要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从素材内容来看,必须要具备一些有利于化学基本观念养成的具体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从形成过程来看,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核心知识。通过这两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头脑中知识的概括性与系统性水平。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微粒观、元素观、物质分类、反应与能量等化学观。在此前提下,高中化学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更加精心的选择。如:和物质微粒性认识有关的“微粒观”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物质微观构成、宏观现象、化学反应的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教材中设置了与“物质世界”有关的主题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渗透了核素、元素、元素周期律、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共价键、离子键、有机化合物成键特征等。利用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课程内容以微粒间不同的作用力作为主要线索,确定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关的内容。最终,通过这些内容的引导,逐渐深化了学生对物质微粒性的认知。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养成,而且巩固了学生化学核心知识的理解。
2.重视化学知识社会背景
从学科特点来看,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都需要利用化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解决。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加正确地审视化学学科中的技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现实价值。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解了社会背景中的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这一方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了起来。具体来看,主要涵盖了化学和环保、化学和健康、化学和生活中的材料等热点问题。利用这些内容,使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化学与技术”这一方面则主要讲述了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以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此外,对于一些不能单独设置的模块或者主题,我在教学中利用穿插渗透的方式将其融入于每一个课程模块和主题中,并且用一些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了知识理解。最终,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3.巩固化学科学探究训练
科学探究是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基本活动,也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现代科学理论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也是一种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将教学集中于知识结论的传授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结论的过程。
在组织本班的教学活动时,我从“促进科学探究理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获取基础探究技能”这几个方面设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知识探索。利用提出知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流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几个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
科学构建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应对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此来不断强化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浩伟,杨阳.浅析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化内容的建构策略[J].魅力中国,2019,(31):148.
[2]赵芳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8):25.